今天收到《破圈》,随手翻开开始阅读,不知道是那一部分内容,就是随手翻到那里就读那里。
我阅读的是一个案例,或者说是故事。一位心理咨询师(暂且这么说,因为他在故事中的角色就像心理咨询师一样,负责提问引导咨询者回答问题)和一位咨询者。这位咨询者是一位互联网企业高管,负责产品。他的上级CEO非常欣赏他,又总觉得他不够自信,想要挖掘他更大的潜力,就推荐他来找导师。
开始谈话时看不出来这位咨询者有什么问题,他看上去彬彬有礼,阳光干净清爽。曾经有过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咨询师打算以此为切入口。
咨询者说当年自己过度自信,又有父母和一位互联网前辈的支持,他对互联网的想法很快就得到融资,这让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休学开始创业。后来创业失败。
咨询师发现他在谈论创业时兴致勃勃,谈论失败时却很敷衍,一带而过。就以此为突破口继续询问深挖。
发现他原来是因为研究生学业有一门课程挂科,这会影响到他毕业,无法正常得到毕业证,他不敢告诉父母这个事实,自己也不敢正视这个现实,就想通过创业来让大家看到他是有能力做成事情的。
当初两位前辈和他并没有深度的链接,只是对他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恰好融资公司也给予了支持,这些极大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他需要人的认可。这些又源于他的原生家庭。
小时候父母对他要求及其严格,言谈举止必须遵守规范,曾经有一次掉了筷子被狠狠训斥,渐渐地他也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对前辈有着崇拜式的思想,从来不敢质疑,也不敢接受自己的想法。
因为挂科急需得到认可,恰好前辈对他的想法认可并鼓励他,融资也认可他,所以创业之初是他的高光时刻。第一次设想失败,又开始第二次设想,这次融资公司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没有得到认可让他非常失落,陷入小时候被父母批评的负面情绪中。
一方面他极度自信,一方面又极度自卑,两方面的源头都是小时候不被认可形成了潜意识思维。被认可时就自信,被打击时就自卑,永远以别人为中心,却一直都忽略了自己的能量。
这也是他的上级CEO想要帮助他提升的地方,让他自己认可自己,发挥更多潜力。
这个故事讲的很长。中间穿插一些非常有哲理的话语。比如:
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对过往经历进行了选择性记忆,也因为这些记忆而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他一些决策上的失误。l
人在十分自信的状态时,往往会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或是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难以看清全局。
一个人对于失败的思考和反思,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瓶颈
我们如何重新去审视之前的决定,找到当时做决定时的盲区,从而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
这些话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对于失败的思考和反思,往往看出这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瓶颈。
有人失败了会自责,认为都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失败,自己不够坚强,不够坚持等等。也有人失败了开始归结为运气,别人成功是因为运气好,他没成功是因为运气没到;还有人失败了把原因归结給别人,我见过事业失败的男人说因为家庭影响他,孩子叛逆,老婆没有鼓励他所以他才失败。
这里说是自我认知,稻和盛夫说是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