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就我这两天参加线下课程的收获,从表面层探究其背后的原理,而非是停留其表面层。
我的收获主要以下3点:
1.助教陪伴式成长
我上的是关于“提升演说力”的课程,主要是口才与表达。课程内容主要以大量的演说结构和技巧为主,同时植入了相关案例,课后有大量的刻意练习,每个小体团队都插入了助教,陪伴式学习成长。
助教的作用是什么呢?为什么刻意在小团队插入助教呢?
助教的完整名词可解释为帮助教导,也就是说助教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分享嘉宾,帮助台下观众的,可以让观众更加熟悉课程内容。不仅如此,还能及时发现观众情绪,及时与其互动调解。
与此同时,助教也是作为学习的对象,作为分享嘉宾内部弟子,如此一来,做助教不近等同于在锻炼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成本。
而且在刻意练习时,我们需要专业的人给我们专业的反馈意见,从而提升我们的能力,而不至于陷入不自知的状态。分享嘉宾无法照顾台下每一个观众,但是每个团队里的助教可以。
2.积分制的老套路新创收
现在在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积分制设计,不管是活动推广,还是产品销售。相信大家对于“积分”这个概念已经不陌生了,在生活的方方面我们都曾见过或经历过。
但是在课堂上线下的玩法,效果居然意想不到地好。不仅能把控全场,还顺利吸引全场的目光焦点。
现场以积分制设计冠军组,哪组积分最多,就能平分现场每个人拿出50的基金,将近有1万多。赚取积分的规则多样化,如互动性极强、积极参与、小游戏胜出等。结果收获到的是全场热情的掌声,以及激情满满的学习现场。
以利益驱动用户,以团队式捆绑,相信没有人能拒绝得了。与此同时,观众与嘉宾的互动几乎是争先恐后的。
就积分制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具备通用性,但是应用的模式却能各种花样。各种品牌店的积分制,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抵扣部分金额;瑞幸咖啡的积分制和邀请制迅速为其积累了大批用户;
积分制的模式并不新颖,但是其效果却是经久不衰。
3.高潮设计
无论是学习也好,还是节假日旅游也好,我们最终会记住的一定只有两点:峰值和终值。峰值指的是高峰,也就是曲线图里的最高点,终值是终点,是曲线图里的尾巴。
而两天的高潮点则是整场活动的峰值。两天的高潮场都十分具备吸引力,第一天是有各样的游戏互动,第二天是真人真事。第一天的关键词是开心和收获,第二天是感动和商业盈利。
如果以峰值和终值来定义活动现场,峰值有了三个点:开心、收获和感动。而终值是最后的商业盈利。
高潮想达成的目标是为了吸引观众,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在一定时间达成某些目标。
高潮的设计节点越多,说明整场活动的成功率也在不断往上升,但是对于高潮的重复性和价值感的设计上,就尤为重要。活动现场的高潮节点有很多,嘉宾出场、积分制激励、抢积分、团队内互动,在用户体验上可谓真正做到了张弛有度。
就周末的两天线下课程而言,其流程和过程,都非常圆满。但是一场大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和观众,全部聚集在一起,不妨思考一下,背后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和践行呢?
人员配置、活动宣传、场地选址、住宿安排等等,活动的前期要怎么安排,活动现场要怎么设计,活动现场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都需要不断思考。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三点,不断深挖其背后的原理。
假设我们可以不动脑子的,被动接收外界所传达的信息,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别人给我们打造的世界。别人想让我们看到什么样子,我们就只能看到什么样子。特别是在信息如此多又杂的情况,我们如果不能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如同井底之蛙。
本篇文章就以我的周末充电之旅讲述了活动背后的3点要素,最重要是想告诉大家,做一个迷茫时代的清醒者实在太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