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假期学习笔记14】旺苍共读:良知与致良知

【假期学习笔记14】旺苍共读:良知与致良知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3-08-09 20:15 被阅读0次

读前思考:

1.什么是良知?什么是致良知?

2.良知和致良知的价值是什么?(现实意义)

3.如何致良知?

4.良知与致良知的局限性是什么?

5.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导读时,读不懂怎么办?大家想一想,朱熹会怎么说?王阳明会怎么说?

朱熹可能会说:逐字逐句读,听相关书籍讲座,切实用力,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格物致知。如,读良知,既要知道意思,还要知道来龙去脉。这是有价值的,带来的问题,知行分离。写得好不等于实践得好。忘记概念后,内化成行动才算学到,如日常生活以致良知的方式思考问题,去真正做到致良知。苏格拉底和孔子那里,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今的高校生是研究哲学,而不是哲学家。不是把哲学活出来。

王阳明可能会说:活出来。事上磨。例,没时间读书就要克服,心不静更要读。真学,要立志,要知行合一。仅读书这种行动远不够。仅靠读是懂不了,需要行为中去领会。放在一个长度中学习,而不是仅仅读五天。读书不是目的,而是在事上磨中读懂书,达到读王阳明的目的。在心体上用功,但是他不排斥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读书方法。

学习心理准备:要认真听,认真听了还不一定懂。一个概念,你大脑的信息没有与之匹配的联结,可能听起来有困难。

1.解读良知

什么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什么是天理?天理是分善恶。他是在与朱熹对话,回到太极无极。

什么是善恶?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善恶在人心,不在事,不在物。为什么是人心而不是事?来源于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先从逻辑上分析清楚这个标准的来源。天生有良知良能。

局限:与文本对话,农业社会复杂度不高,商业不发达时, 这样理解是可以的。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再这样单一的理解不够。首先是逻辑,古有“性善”也有“性恶”,仅用善解释一切不够。孟子的“四心”不是先天的,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其判断标准具有时代性与环境性。环境好,善念被激发,环境差,好人可能会变恶,当然也有人对环境的超越。读书不要对立,真理是相对的。因环境而讲。如我讲课的对象是老师,侧重主观能动性,对象是校长,侧重于环境行。因事而变。因人而异。

价值:王阳明的价值就是凸显人的主体价值。理在我心不在外,不受外界干扰地做事。避免失去自我。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被异化成工具,主体性容易被压抑。存在主义是凸显人的主体性。人可以超越环境,追求卓越,不被外在立场限制。整体而言,人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人被环境刻写也是真理。不对立,根据处境选择。首先人要选择环境,需要选择环境的能力。二是创造环境。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校长对老师就是环境,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不要等着环境变好才好,而是要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改变不了环境怎么办?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环境。讨厌它而离不开才是痛苦的我根源。今时的信息量更大,对话更丰富,理解内涵也理解边界,不片面,不绝对。任何传统都是精华与糟粕同在,任何 学问都有价值和局限性。用思辨性思维理解边界在哪里。

问:良知学说的范围,什么时候用?你是不是要成圣?如果不成圣,是否就不要讲?

答:我们讨论的是王阳明判断善恶的标准是人心。人是社会性的产物。例:偷东西孝敬父母是善是恶?从偷者来说是善,被偷者来说,那是恶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王阳明说心即理是对的,在今天,不再是简单的是非善恶的判断。致良知,致,就是要获得辨别善恶的心,不是静止的,是在过程中实现的。不要把良知理解为一个实体。良知是一种精神的,思想的。我的语言并没有清晰地表达,会在不同的语境中描述。实体就是一个东西,找到就有。良知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是不偏不倚。偏就是过,如父母生病悲伤得自己都无法工作就偏了,过了。致良知是一个过程,不是独立的,一生都要致良知,一生都要探索辨别标准。在事事物物中致良知。父母有父母的良知,教师有教师的良知。职业、角色、时间、环境不同,致良知的方式不同。在事物中去致良知。按照你对的理解做,如果不按照你的理解去做,就没有致良知。良知在你的内心,理解不同,致良知也在变化。学习致良知的人都有写日记的反思习惯。如蒋的践行,用自己的良知对话。致良知也需要用朱熹的格物来判断,你的认识在哪里就抵达到哪里。理性认识与行动一致很难,是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不要把良知绝对化,实体化,致良知是一个过程。当你在和自己对话时,已经是在致良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假期学习笔记14】旺苍共读:良知与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la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