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号
回复学友,
感谢学友的回复
我理解的“一”它是一种价值存在,意义存在。
它包含具体物象显现(正如你分析理解的那样,我亦如此想),但不仅仅是是物象存在。
原因1:
阳明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这里身心意知物它就都指向的是一个东西,可以说是心,是良知,是道 ,是天理,反正是一个东西,只是我们的叫法不同而已。
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在说:身心意知物是一事,只是在不同角度来说,所称的名字不同而已,我这样理解,你怎么看?
原因2,
修习心学有生知安行,学知利之,困知勉行。(你提过佛,佛也有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与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的不同境界,这与是一,还是不是一的讨论相似,无所谓对错,也无法论对错,)
在我们困知勉行阶段确实是人的意不能悬空存在,必然指向物。良知体现在事中。
但如是在生知安行的那类人,心如明镜,有物、无物来照,它都是光明清澈的。未发与已发都是致良知。他们安于当下无事时,能说未致良知吗。
阳明先生说:”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即本体,即是功夫,人已内外,一齐俱透。(《传习录·钱德洪录》,利根之人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事,只有我们这种困知勉行之人需要克私,心与身表现不同。因此才会有阶段,需要克其不正归于正。
原因3:
《传习录·钱德洪录》: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
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变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但指其允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下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
因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变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故我认为身心意物是一件事
你曾说”我有什么话,就向你直说。你有什么话,也向我直说。“
我很尊重你的做事风格与建议,在上次回复中未直接回答你的提问是因为,阳明先生在《传习录》里用文字、用举例都详细阐明了,他的学说。我所学还停留在前后文贯穿体会中,用一两句话、几个词直说表达清楚,说全面了,我的水平还不及。我询问你的想法,是想借助你思考你自已的所学,把问题串连起来,这样比我说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讨论的目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不断的体会循序渐近的体悟心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