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妹妹相约回去看望老娘。自从退休后就自己约定,只要没有外出每月必定去看望妈妈(我家距离妈妈家30多公里)。老太太虽然年事已高(当年84岁),身体还算硬朗,所以走游的兴趣一点也不减,只要我们喊去哪里她就立马换鞋。
老话说70不留宿,80不留食,老太太可不管这些,前几年被妹妹带着不歇气地到处走,今年春节还带去广州过年了。飞机、汽车、火车、轮船都没问题 近几年有些力不从心,走路走不了多远,可就是不肯拄拐丈,我们说买个轮椅大家推着她走,那是坚决不肯,倒不是怕累着我们,原因就是“怕丑”,让人误会她不能走路了。
一次姐妹们都回去了,大家热闹着要走路出去玩,这下老娘急了,走不动去不了啊,这才下决心买轮椅。轮椅买来后还不愿坐,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才同意坐了,可是每次出去一定要远离人群才肯坐上去。有时候碰到熟人一脸惊讶,问老太太怎么坐轮椅了,我们就要大声地跟人解释,要不她会气背过去的。
今年“五一”节又在妈妈家聚会了,吃饭时大家笑妈妈很能吃,她自己说在广州时早餐吃了一碗米粉,外加两根油条和4个饺子,我们都“羡慕”她,哥哥说妈妈太吃多了,妹妹马上“驳斥”哥哥吃得更多。哥哥说我们“年轻人”当然不一样啦,这一说不要紧,笑得大家前俯后仰了,好一个60几岁的“年轻人”。呵呵,在妈妈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年轻人”。
小妹建议一起走路去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离现在妈妈家大约有5公里),07年那次老太太就是因为走不动没去成,至今还在遗憾呢。现在有了轮椅我们可以轮流推车,也一定要将老太太带去。天气比较热了,太阳也大必须早点走。第二天早上6点多钟一行5人就出发了。
父母是61年前南下来到湖南(岳阳——我的出生地),50年代初再辗转来到这个古老的矿山至今(此矿距今已开采110年了),兄妹6人有5人出生在湖南。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父母当年来到这里后的第一处住所。
如今老矿只有部分开采,其余已转产,局本部也早在“文革”前就搬迁至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绝大部分职工的住房也搬离老矿。原矿部还有一些其它企业,因此一部分人住处和上班分隔两地,虽有厂车来往接送上下班职工,可现在的人很注重健康,不少人每天坚持走路上下班。他们长期走在两处之间,找了一条捷径。我们就跟着这些人(因不熟悉这条路)。人家是去赶着上班,再说我们带着(推着)老太太,而且都是年近花甲的二代“老太太”)在推(怎么有点像绕口令),走了没多远就被人家抛在后面了。



反正已被“抛弃”就索性不追赶了,不过后面的路越来越难走,轮椅也无法继续推,只好要妈妈下来走路,崎岖不平的山路实在不忍心让老太太自己走(没有预计道路这么差劲)。这样速度更慢了,只得停下休息,路旁的山上还有蕨(一种植物,可以食用),我们这几个“少老太太”兴冲冲地爬山采摘了。 这样走走停停,太难走的地方我们就搀扶着妈妈,总算走到了。昔日辉煌的矿山早已破败得面目全非,以前熟悉的那些建筑倒的倒,拆的拆,没有了一条完好的道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也是快20年前了,那时比现在还好点,起码道路没有这么破烂。

来到我们小时候住过的地方,这里还住着一位当年的邻居陈阿姨。她可是比我们家还要先来这里住,也就是说她在此已经住60年以上了并且从未挪过窝。 这个家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儿时的故事。陈阿姨一生未孕,周叔叔(陈阿姨老伴)特别喜欢孩子,我们家姊妹多,周叔叔经常将我们带去他家玩。那个年代只有家中没有孩子和孩子少的生活条件相对就好些,因此,每次去阿姨家都会有好东西吃,如是我们就争先恐后地都要去她家。那天妹妹还特意说了,阿姨家有个小阁楼,只要看见阿姨上楼了就欣喜若狂,因为吃的东西都放在那个小阁楼里。




所有的人都进入21世纪,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而陈阿姨还在50年代,她家的一切还是那么原始,家里没有一件与现代生活相关的东西,就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还是50年代的“灯芯绒”中式门禁装。 绝对不是她没有钱,60年代她就转为正式职工,如今月养老金还有1200元。我们搬离那个房子后陈阿姨领养了个儿子,现在儿子47岁了,早已成家立业搬出去另过。虽然是养子可儿子对她不错,三番五次要求她与他们一起过,可她没去几天又跑回她的家,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让她无法适应其它任何地方。
如今陈阿姨已经80岁了,双目几乎失明(右眼仅有一点弱光),一天到晚穿着一双长筒套靴(因为家里到处漏雨,不小心就会踩到雨水),就是这样她还得去买菜,自己做饭,时常煮饭时将水米倒在锅外面…….儿子一周来看望她2次,我们正好看到儿子帮她在洗蚊帐。不过阿姨身体没什么病,她告诉我们每餐还能吃三两米饭,隔三天炒一次菜(天啦,家里也没冰箱,不知她怎么放得住)。
在陈阿姨家站了(她家没有多余的凳子)一个多小时,告别时她一定要送我们,怎么也拦不住。结果她就拄着棍子送我们上了大路却久久不愿离去,看着陈阿姨孤零零地“目送”我们,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妈妈已是高寿了,不过是否还有机会再来这里,两位老人是否还能再见面,那就很难说了。相比之下妈妈比陈阿姨就“享福”多了,看来还是“多女多福“啊(我可不是号召大家不计划生育哦),当年爸爸不同意我们生二胎,说是要替他们“赎罪”。可是我们却享不到“福”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