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李政涛教授的这本书之前,我理解的科学是狭隘的。想到最多的是前沿的科学技术,或者学校里的科学课堂。没想到课堂里有这么多的科学。这激发起我极大的兴趣,对自己过往的课堂,做了一个深深的回溯。借科学的课堂,寻找我课堂的科学。
一,关注学情有科学方法。
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把握,遵循,是所有科学的课堂必备的条件。读到这句话,我忽然心里一乐。有点儿被点通的感觉。我上课关注学情,开始导入的时候,一般就直接导入,课进行到中间部分,有重难点需要突破时。设计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学到《论语》,一则一则背起来,朗朗上口,但学生并不是十分理解。于是我寻找一些有价值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一条一条语录式的警句。学生学的意性盎然,同时关注这些话语会用到什么场合?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引用。最终让这些一条一条的语录体,化为自己生命中的养料。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论语离我们年代太久远了。怎么样让孩子们学的又有趣,又能滋养到他们的生命。这是我备课时对学情的考虑。
对一篇新的文章,学生预习后不知道掌握程度怎么样?于是运用预习单,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完成预习单,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最近学习信息技术2.0,又学到一个新的本领,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的问卷星,反馈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这就更简单了,通过网上的统计,很快看出学生集中的问题在哪个点上。便于老师确立重难点,节省了课堂时间。这是信息化对学情分析的助力。这也是运用信息技术这种科学的方法,摸底学情,确立课堂教学内容。我感觉非常受益。只是没有读郑涛老师的这个书,我不知道这叫科学方法。
还有一点关注学情,如果上一节课老师压堂了。学生没有课下10分钟的活动时间。我会让他们赶紧跑去上一趟厕所,或者站起来活动活动。拿出我课上的5分钟时间,让他们跑一跑,动一动,跳一跳,走一走。学生的上课状态明显的特别好。我的这个方法,在《学习的进化》中,被证实符合脑科学原理。也是有效的科学方法。
这是我关注学情这一块,想到的一些用过的方法。这些方法都特别好,今天懂得这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二,课堂环节也有科学思维。
在讲《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们依据内容梳理出真将军的品格,以及作者用什么手法而展现真将军这形象。我又给了一些资料,《史记》中关于周亚夫的几段简短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周亚夫怎么样避免被饿死的悲剧结局?学生讨论得特别热烈。结合当下现实,讲的头头是道,特别精彩。这是培养孩子们思辨性的科学思维。
讲《朝花夕拾》时,鲁迅的文章,孩子们不好理解。怎样打破传统与现代孩子的隔膜,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提示,也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抓手。先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趣事说起,初一的孩子特别容易与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对接。感觉大人物和我们一样也有快乐有趣的童年生活。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这一点切入,读《朝花夕拾》,能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回想当时上这一课的状态,也有一些科学素养在里面。
读李政涛老师的书,回想自己这么多年上过的课,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我的课堂也有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感觉这本书是帮助我梳理自己的课堂历程的。有一种回望过去,开启未来的力量感在心底涌起。这就是读书带给我的反思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