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更1000字的第 18 篇)
即时反馈,就是你做出一个动作,对方会迅速给你一条反馈,一个意见,一个好评等等。
你会觉得爽,爽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如果你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刻意避免沉醉于即时反馈带来的爽感。
0. 游戏
无数的文章已论述过,游戏之所以好玩,有个重要的特点是即时反馈。
你杀了一个怪,经验值增加,金钱增加;你完成一个任务,经验值和金钱增加不说,还有额外的装备;经验值加到一定程度,还能升级提高能力上限……
所有这些精心设置的细节,让玩家乐此不疲。
游戏有效地消磨了年轻人大量的时光,腾讯在上一波游戏浪潮中也赚得盆满钵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给社会稳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但凡有点上进心的年轻人,要避免陷入游戏的即时反馈中,不能自拔。
玩游戏,相当于自己的时间被无情地收割,同时游戏中要充值,自己的钱也要被收割转化成一个虚拟装备,一些数据库中的数字。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当然,有意识地想通过游戏去放松自己,注意,是有意识地,说明自己有设定结束游戏的阀值,有意识自己只是在让自己放松。
最可怕的是,没意识地被收割,还乐此不疲。
1. 刷朋友圈
前不久,我刚刚做了一个微信设置的调整,关闭朋友圈的提示。
打开微信App,底部栏「我」,设置,隐私,朋友圈更新提醒,关闭。
这样,每次打开微信App,朋友圈那一栏,不会再有一个小红点了。
无论你有没有强迫症,这个小红点都像勾魂大法,吸引你去看朋友圈的更新。朋友圈更新快,所以几乎每次打开微信app,就被施加勾魂大法。
关闭后,明显看朋友圈就少了,以至于突然想起一个好友,需要点ta头像才能查看朋友圈。
这样好多了,我反而减少了更多的焦虑,更少的被打断,更多的专注。
所以,推荐各位也试试。少花时间在朋友圈,你会发现生活可以更美的。
2. 活动现场
今天听一位投资大佬说,他从来不去任何路演现场,因为好的项目早就在小圈子里被分配光了。
早些日子,我也很乐于参加各种活动,不想错过热点,也会约老熟人交流近况,当然,最本质还是排解孤独和寂寞。
参与活动多了,由于很少获得有价值的收获,也就脱敏了。其实参加活动之前也知道,但一定要自己尝试了才能真正知行合一。这就像过来人的道理,只能等后来人碰壁后才能生效。
更重要的原因,是认知的提升,发现了活动的本质。
拿双创活动举例,
最有价值的是路演机会么?No,到处串场路演的不是找不到融资就是要宣传自己;
最有价值的是投资人评委么?No,投资人已经成为专业评委,说不定自己的基金都已经没钱了;
最有价值的是媒体宣传么?No,你家产品都不够好,宣传那么多岂不是本末倒置。
最有价值的是政府,这是政府相关部门每年要完成的任务,于是所有的活动策划、孵化器、投资人、路演项目、媒体,都是这个链条中间的环节,为政府服务。
参加活动,表面光鲜,实际上没什么实质收获,又浪费时间,还不如把产品打磨好,把客户服务好。
3. 内容输出
我还记得当初拿到微信公众号打赏功能时的兴奋,甚至有一段时间孜孜不倦地写完图文,就不停地刷啊刷,期待有赞赏的通知过来。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小钱。
写一篇文章,就期待通过打赏赚到钱,那不是小钱,能是什么呢?
我最佩服的咨询顾问刘润老师,他与得到联手打造的《5分钟商学院》,卖了将近29万份。
这个成绩,来源于每篇文章平均7 - 8小时打磨,连续365天不断更的内容输出。
所以,每天写一篇文章,是很好的刻意练习方法,文章也会更有内容更有干货。但,不能对此有赚钱的期待。
真正的赚钱,应该是将内容产品化。产品化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课程,有固定的集数;也可以是一个服务,有目录有结构的每天持续输出。
用通俗地话说,叫憋大招。憋大招,才能出奇迹。
这就需要沉下心,考虑市场细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论为基础,选择具体场景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做内容产出,整合成产品,定价,推向市场,收集反馈,如此循环。
哪有这么简单,写出一篇篇文章,而不做产品化,怎么能赚到钱。
4. 终章
这篇相当于「要想过得好,唯有让自己反人性」那篇的具体延伸了。明天见。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