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阅读时光里,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不是那些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背诵“50首唐诗、宋词”的诗歌。也不是抱着长长列表的世界名著,在处处都是生僻字的名著里头的长篇大论。那些我大都已然忘却。
而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则则一千多字的心灵鸡汤。那时候,我们热爱这些鸡汤,并把它当作我们攫取有限精神食粮的来源。那会儿,刚上初中,班主任老师为了提高大家的语文成绩,极力推荐和要求我们去背诵,古诗词、短小的故事、美文等等。然后张贴出一张背诵的列表,同学之间霎时掀起一场你追我赶的势头。记得有一天语文老师抱着一摞书名叫《智慧背囊》的书回来,鼓励着我们背诵。
在我们阅读如饥似渴的年纪,撞上了争强好胜的背书势头,那本叫做《智慧背囊》的书一下子在同学之间火了起来。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一则则昭示着“真善美”的小故事,让我们不能自拔的沉浸其中。然而那时候,我们并没有“鸡汤”的概念,那些短小的故事,犹如给我们写作的素材打开了一个“百宝箱”,在里头,我们什么都可以找到。
当然,那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不仅仅是我们不经意间记住了无数的小故事,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一个犯人给小女孩厕所把门,小女孩投来的信任的眼神,让他幡然悔悟,决心投案自首。”、“一个瞎子打着灯笼走路,是为了让开车过来的人,可以看到自己,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等那些在现在看来烂俗透顶的故事,却成了那时候我们的挚爱。
后来,我们发现这种风格的小文章都是出自一个叫做“佚名”的作者,那时候,他是我们的偶像,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佚名”的真正含义,不过,当时对于阅读尚浅的我们,我们都读作“铁名”。
当然,除去这一小本读物,大多数阅读匮乏的时光,偶尔可以从别处淘来一两本《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之类的书籍,在那些小故事书里,我不止一次的碰上了这样的桥段,“老太太在河边烧纸,祭奠死去的儿子,别人问起她的儿子早去的原因时,她说,“村里涨洪水,儿子是党员,要让人民群众先走,结果,儿子被大水冲走了……”。当然还有这样的桥段,“老赵退居二线,平时找他办事的人,再也不找他了,门庭冷落,过完年的老好在院子孤独的看着院子,期待着什么,最后新来的小李,提着年货来拜访老赵,原来小李是新来的大学生……”
那时候,我就被这样的故事围绕着,那些处处宣扬着“真善美”的小文章,那些读着有些虚假却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小故事下成长。是的,那时候,我在鸡汤的浸泡下成长。
“鸡汤文”其实一直都在伴随着我年少的读书生涯,渐渐到读高中的时候,同学之间最迷恋的我想不外乎就是《读者》、《意林》了吧,一本薄薄的、印刷并不精美的杂志,就这样陪着我们打发过无数枯燥的晚自习、无聊的休息时间。那时候,“心灵鸡汤”类的字眼,在我的世界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惟一知道的就是,《读者》、《意林》常常选摘的都是刘墉、林清玄、池莉、余秋雨等等这些大家的名字。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当无数的类似格调的文章充满整本书的时候,渐渐的你就会发现,确实,这更像是一本“鸡汤合集”。
可是,那时候,我们都爱看《读者》、《意林》,爱读这些故事,或许是囿于书籍匮乏的缘故,又或许当时我尚且不知道鸡汤为何物,更谈不上所谓的讨厌。所以,如果说算上我读过的几本书的话,我想跟凤姐当年却是有几分相似,“我经常读的是一些《知音》、《女友》类的书籍……”平心而论,诸如此类,都是我年少时的阅读来源,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有就是在在父亲打工的地方,每逢周末,站在拥挤的街头,都可以接到诸如《佛山文艺》此类的杂志……
从年少走来的经历一直在给我一个这样的提示:我曾今在鸡汤的浸泡下长大。
然而,曾经如此痴迷于鸡汤的我,为何在今天各种“鸡汤文“大行其道的时候呲之以鼻呢?是我阅读的视域打开了?亦或是我们对鸡汤产生了免疫?似乎都不是。
我曾今对着高尔基的《童年》、《大学》、《在人间》勾勾画画,生怕错漏了一个生僻字。亦曾端着岳麓书社出版的《四大名著》在姑父的书房里一坐就是一下午。而现在,纵使囊中羞涩的我依然可以花钱买上一摞自己喜欢的书,然而却不能如痴如醉的痴迷下去,像一场毁灭。
然而,是我们对鸡汤文产生了免疫吗?不,那些在微信公众号上写“鸡汤文”的账号,依然可以拥有大批的拥趸和粉丝。那些极具传播性的鸡汤文,靠着撩拨时下我们最脆弱的情绪和神经,病毒式的散发出来,于是,我发现身边不少的朋友的朋友圈都成了鸡汤、励志最好的代言。
然而,为什么我曾经沉溺于“鸡汤”,而现在却唯恐避之不及。一部分当然是由于年纪渐长,成功的偶像太多,负能量往往爆棚,“鸡汤”便失去了温暖的治愈效果。
然而,当我仔细寻究,我才发现,我其实不是讨厌“鸡汤”,我只是在抗拒和排斥现在“鸡汤”里的味料。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单纯如水,清澈没有杂质,于是,那些以“真善美”的名义而出的“鸡汤文”,却正戳中了我们那些单纯的世界的孩子,我们相信故事里的真实性,一如我们相信春暖花开,常在,而且美丽。
而现在,“鸡汤文”充斥着的是励志、是职场、是成功,他们虽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充当暂时的庇护所。可是等这些宣泄情绪的鸡汤文充满着朋友圈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剂鸡汤,而是一味毒药,让人沉迷在情绪和自我中不能自拔。
有人问我,“有没有可以让自己平静的方法?”我深知诱惑太多,要在众声喧哗之中,保持一份平静,确实困难。后来的经验却告诉我,读读散文,诗歌,读读大家的文字,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安之若素的平静。毫无疑问,我爱陶渊明的诗,“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胜过一切鸡汤,我爱“月落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胜过一切喧闹和浮华。
营养过剩的年代,更多时候我们不再需要的是“鸡汤”,而是内心短暂的泰然和平静。所谓“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想一切概莫能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