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地景赋》有云:“河南、山西,一县兼管两省;太平、长安,两郡不过两乡。”山西村正是永康所管的“两省”之一,古代属太平乡,现属象珠镇,地处龙山山脉石柜山、方山与酥溪上游石湖溪之间,山环水绕、风光旖旎、田园广袤、人杰地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据胡子良先生考证,这“又一村”就是永康山西村,这是1167年春陆游辞官从江西回山阴老家,在社日路过永康时留下的《游山西村》的诗句。陆游和山西村始祖胡穹两个在京城为官的儿子曾经是同僚,他应该是专门拜访了山西村,此时山西建村已有30余年。
神马卜居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五月,奉宋高宗赵构敕命,28岁的胡穹风尘仆仆来到婺州,成为了婺州史上最年轻的通判。时处南北宋之交,北方金兵来势汹汹,在江淮之间不断攻城略地,婺州地处江南,为北方战事承担了大量的后援。胡穹身兼劝农事,保障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胡穹为官的重中之重。上任以来,胡穹居官守正、不畏辛劳,常在婺州各邑巡察,监督劝勉地方农事。据传,胡穹曾往永康、东阳巡察农事,途经永康县治东二十五里的太平乡宗仁里,于石柜山西麓饮马小憩。待欲上马前行时,突然马嘶腾蹄、驻足不前,任其挥鞭,无济于事。胡穹环视周边,但见乡曲之相同,地形之仿佛,颇有家乡之风致。仔细观之,东有山神护松,西有财神献宝,南有麒麟吐火,北有龙王嬉水,中则金坛托盘,大有钟灵毓秀之感。深知马通灵性,胡穹即于马前虔诚默祷,恭敬许愿:“先祖英灵在上,你若看中此处风水宝地,我将在此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以光宗耀祖”,言毕上马,马则顺从前行。绍兴甲寅年(公元1134),胡穹激流勇退,辞职归田。此时宋金之间战事仍处胶着之中,他的老家山西省平阳府正处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归故里已成为一种奢望。胡穹于是率领家人来到了两年前神马卜居的永康太平乡宗仁里,平地开园,建庐定居。因村庄建于石柜山西麓,同时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于是将村庄取名为“山西”。
在农耕社会,有地可耕是择居的首要条件,山西村位于永康盆地中部,在方山西麓及石湖溪对岸为大片的平野,有利于开垦利用。胡穹曾为婺州通判兼劝农事,深知耕地是族人生存繁衍的基础,一生致力于开荒造田,其世代子孙谨遵祖训,重农勤耕,几百年来坚持不懈,至民国末,已拥有有耕地两千余亩。同时,他们也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挖池塘,治溪流,建水仓,造水井。他们共建造了百口池塘,犹如百颗明珠镶嵌在村庄的东南西北中和四周两千余亩耕地之间,既改善了村居环境,也为周边的农田提供了有效的灌溉。同时他们充分利用石湖溪的水利资源,在村上游的牛栏潭潭底建成水仓,深三米,半径四米,周围用松木打桩构成。遇大旱之年,村民挖去仓内积砂,河底之水汇入水仓,架上多辆水车,首尾相连,利用人力把水抽上高地,可解决大片良田的灌溉。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大部分田地提供旱涝保收的可能,百姓衣食无忧,人口得到快速增长,山西村成为了一方乐土,而山西胡氏很快发展成为了永邑望族。
重教崇德
教育是宗族振兴的基石,农业发展,百姓富庶,也为开展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障。山西历代先祖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紧跟时势,注重投资,造书院、建书塾、聚文会、置考寓,从清代的教育投入和发展,山西村的文教可见一斑。
飞声书院(大书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尚有一半遗存。书院位于“黄金坛”顶部,建筑颇具特色,工艺精美、古朴雅致。额题“翰苑飞声”四字,“飞声”两字寓有扬名显亲的用意,也是对宗族弟子的时时激励。书院内正堂三楹、两旁各排书房三间,堂室辉煌、琴书璀璨,两百多年间,吸引了一批知名的学者来此讲学,如许玉衡(乾隆丙子嘉兴举人永康训导)、王逢昌(嵊县训导)等曾在书院讲学多年。
文昌阁,位于大园山之南麓,始建于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宽二十米九,进深三十一米。阁三层重檐八角,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山西胡氏二十一世孙,道光戊子举人胡锡土曾撰有《文昌阁记》,详细记载了文昌阁的修建过程和建筑风格。同治壬戌年(公元1862)四月,被太平军烧毁,乙未(公元1895)冬重建复原,后于1956年夏风灾中倒塌。1958年,在阁址上建造大会堂。自文昌阁建造以来,阁中一直设有书塾,给族人提供启蒙教育。
郡城考寓是山西村特有的。“学而优则仕”,参加科考、金榜题名是古时候每个读书人的梦想。随着教育的发展,山西村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孙众多。为免于寻找住宿之劳,便于相互切磋学问,咸丰辛亥年(公元1851),山西村筹钱三十四万一千二百文及田五亩,于金华府东市街购得考寓房屋一所,门楣匾额为避免与山西省名混淆而书“山栖考寓”。郡城考寓的设立在方便学子科考的同时,也激励了他们的科举热情,此后,山西村有一大批子孙陆续考中了秀才,最多的时候同一科就有五人得中。
在清代,山西村还设有“文会”,通过众筹设立教育基金,对家贫学子进行资助,对进学子孙进行奖励。自南宋建村始,山西胡氏培养了一大批的贤才俊秀。因宗谱文献的缺失,宋、元、明时期的许多详细资料我们已无法查寻,但从明清时期的宗谱旧序中及县志等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宋元明时期名士贤达的点滴迹痕:一世祖胡穹,婺州通判兼劝农事;二世胡荣、胡贵,分别为起居左郎、中书舍人;三世胡信为外台节干;胡鸣凤,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丁丑进士,官至华亭县令;胡能,咸淳四年(公元1268)戊辰进士,为国史院检;胡与荣,元代缙云教谕;胡康,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丙子科举人,为黟县训导;胡锡土,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戊子科举人、新昌教谕等等。至清代末,共计有贡生18名、太学生50多名,郡庠生及邑庠生60多名。
注重科举教育的同时,古代的山西村非常重视品德的教育,《山西胡氏家规》中专门规定了宗族的“嫁娶、冠礼、丧礼、祭礼”四礼,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勤、谨、和、缓”十二字美德。在山西村文化礼堂惠峰公祠里,有一副民国时期永康书法名家曹世治撰并书的对联:“荐酒著鸿声羡兰玉盈庭祥钟马鬣,还金传大德宜口碑载道寿并方峰”。这幅对联是专门为祠堂的“主人”惠峰公而作,讲述了一个400多年前拾金不昧的美德故事。胡惠峰生于明万历年间,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一天早起,惠峰拾得白银二十多两,他就地等了一个多时辰,见无人来寻,只得把银两带回家,并嘱咐子孙分头粘贴招领启事。丢银者姓陈,为外出营生出卖仅有田产,他到了旅店才发现赖以生计的保命钱遗失,走投无路之际回到家中,得知招领之事后来到惠峰家,惠峰核实后全部归还,分文不取。惠峰拾金还金的事迹被传为了佳话,当时的人们喻其为至德庸行兼全的君子,成为子孙后代的楷模。后来,惠峰被县令推荐为“饮宾”,还金之事被载入县志。山西子孙历来乐善好施,造桥建亭,赈灾捐款,成为风尚。今年疫情期间,胡洪家率先为武汉捐赠13万余只KN95口罩,价值100多万元,他雪中送炭的义举传到网络,被全国人民点赞。
民国风华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6)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建立新的教育制度。为适应新形势,山西村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由文会田产转为办学基金,创办了鼎新小学,是永康创办最早的高级小学之一,与梅城、培文小学齐名,直到廿一世纪初并入清溪小学。鼎新小学校龄九旬、桃李五千,先后培养了大批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民国时期的山西村可谓是人才济济、众星璀璨。
胡逸民、胡知原父子是民国时期山西最具传奇性的人物。胡逸民,名济彭、号耕莘,生于清光绪庚寅年(公元1890),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孙中山先生逝世时,他和李大钊等四人共同担任守灵任务。胡逸民历任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江西高等法院院长、中央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徐州汉口军人监狱的监狱长、中央陆军监狱署长等职。因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怨情仇,1934年秋以莫须有罪名扣押在南昌行营。期间曾与方志敏为狱友,为他传递出《可爱的中国》等文稿,在南京时期还曾帮助宋庆龄秘密探望狱中的邓演达。抗日战争期间,他居南京经营饭店、农庄,置了不少房产,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定为汉奸关进南京监狱,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获共产党孔从周将军营救出狱。1950年元月,由林伯渠、董必武推荐被聘为中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未赴任)。胡逸民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之一,是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著有《国民党中央监狱秘闻实录》、《虎啸吟集》等著作。胡知原为空军少将,生于1911年,是胡逸民的长子。1938年,胡知原就读于法国巴黎航空机械学校,为早日回国参加抗日,在父亲的资助下购得鹰式飞机一架,独自一人驾驶飞机飞返祖国,可惜途经老挝时因天气恶劣,机损人伤。获救回国后,胡知原进入中国空军官校集训,加入对敌作战,不久又赴美学习B-24重型轰炸机飞行、投弹、射击等作战技术,结业后驾驶B-24重型轰炸机回国,在二战中参战六十一次。胡知原机智善战,临危不惊,被誉为“飞虎”将军。他的座机曾两次被日军炮弹击伤,均凭其高超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因战功卓著,胡知原先后荣获彤弓奖章、宣威奖章、飞虎奖章、干城奖章、光华一等奖章等九枚勋章。
民国时期,山西村热血青年众多,光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就有9位,分别为少将胡承恩,上校胡亚力、胡岳祥、胡彦铭、胡远龄,少校胡瑞占,上尉胡妙森、胡朝水、胡炳刚等。其中胡亚力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胡亚力又名胡岳宣,1937年考入黄埔军校,抗战期间,先后参加过著名的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昆明会战和中国滇缅远征军,为蒋经国的重要幕僚之一。抗战胜利次年,国共两党南京和谈,经叔父胡逸民的安排,胡亚力结识了中共中央代表团的董必武等同志,在王炳南的安排和介绍下,于1947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蒋经国的预干总队从事地下军事情报搜集和策反工作。1948年4月8日,国民党国防部预干局代局长贾亦斌率预干局3000名官兵及学员起义失败,胡亚力被拘捕,一周后由预干局办公室主任徐思贤保释出狱,留在预干部队任军械处主任。同年10月晋升为第二大队上校大队长,驻守厦门东北端虎头山炮台。1949年10月,胡亚力领导策反厦门虎头山炮台国民党官兵800多人起义,配合解放军解放厦门,后被组织派往香港从事秘密工作。1953年后胡亚力转到浙江省农业厅任职。1980年后,任民革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并任浙江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理事。
除了军界,民国时期山西村在政界也大有能人,如曾任福建大田县县长、陕西省政府参议员、全国经济委员会成员的胡绍德,曾任浙江余姚县县长的胡章龙,安徽歙县县长的胡济龙等等。
胡楙艮应该是民国时期山西村在工商界的杰出代表,胡楙艮号介庭,是永康实业社创始人,为永康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之一。1921年兴办永康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任经理;1926年创办利华袜厂,任厂长;1933年积极参与筹划,集资建设金武永公路(现330国道),任董事长。胡楙艮还是当时慈善界的名人,看到永康到东阳的官道破破烂烂,他变卖田产,多方筹集资金,独自承建永康县城至唐先的石板大道。胡楙艮也是一代乡绅,为排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常自己支付资金。民国初,长川村与东阳安田村为坟山起械斗,导致多人死伤。在东阳、永康两县调解无效,两村剑拔弩张的情况下,他征得双方族长的同意参与调解,自己出钱向安田村买下坟山,交还给长川村管业,令双方重归于好。至今很多人谈及此事,仍是津津乐道。
山水古村
“人龙高卧碧山河,临水行吟得趣多。翠荇分投抛玉尺,澄波动荡跃金梭。有谁善解庄生意,自我欣闻孺子歌。指日春风桃浪暖,化龙好向禹门过。”这是山西胡氏宗谱中留存下来的八景诗之《芦塘观鱼》,自观其景,行吟放歌,自得其趣。就如杭州有西湖十景,山西村自古以来亦有山西八景。从八景诗中我们可以了解每个景点的景观特色和观赏之趣,这八个景点在目前的山西村都还有迹可寻。
山西村依山伴水,通过前几年的新农村改造,良好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各类景观得到了很好的建设和保护。山西村已基本具备方山石柜山、石湖溪、古村落为重点的休闲观光条件。山西村的东面为相连的方山和石柜山,山虽不高,却是独具特色,山中怪石矗立、古洞幽深,其中有石铜锣洞、石弄堂、石猴、仙人床、仙霞洞、石钱柜等十多个意趣盎然的小景点。方山至石柜山一线更是永康观赏紫荆花的绝佳之处,“春风吹落满天霞,铺作方山一地花”,每年的三月份,漫山遍野的紫荆花,带给你的是无法形容的惊叹与震撼。山西村西面为酥溪支流石湖溪,溪上游东边洼地已建成了湿地公园,沿溪两岸分别建成了绿道,下游修建于乾隆年间的千秧桥及桥亭也得到修复。“小绿浮烟树,轻寒上柳梢。水边人独立,花落古石桥。”在此,你可以细细的去感受初春的江南烟雨,体会落花流水,长亭古意。你可以漫步绿道,听莺啼柳巷,看鱼翔浅底。你还可以携一壶一竿,垂纶于流水之间,享受那份轻松无羁的时光。石湖溪以西种植了300多亩的莲藕,夏天是最美的时候,成片的碧荷映衬着绿秧,荷花香夹杂着稻花香,或者时而飞过几只白鹭,让你深切感受田园之美,心生归隐之情。
山西是个有着近900年历史的村庄,虽然现在村子四周新房林立,但原有的老村落基本保存完整,如今仍然保留着百余幢明、清、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如惠峰公祠、乃畲公祠、耐庵公祠、苇一公祠、飞声书院、大屋里、理常厅、胡楙艮故居等等,还有“洗马池”、“六步踏道”、“十八拐”等古遗迹。走进山西老村,街巷脉络清晰,随处可见青砖黛瓦,高墙院落,马头墙、骑街楼、老池塘、石子路,浓浓的乡情迎面而来。“大屋里”是体量最大,建筑最为精美的古民居。建筑前后三进,门面磨砖迭砌,正厅用材粗大、做工考究,牛腿雀替雕刻精美,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乃畲公祠,建于清代,位于下沿塘的北侧,池塘如镜,古祠倒影其间,相互映衬,别具风味。位于惠峰公祠的古戏台,是永康最为精美的戏台之一,最早建于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60多年,戏台分上下两层,重檐八角,人物花鸟雕刻栩栩如生。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今日山西村的胡氏子孙继承了先贤的美德,德教并重,儒商并重,政商两界人才辈出,先后有师厅级干部4人,团处级干部10多人,教授画家等高级人才30余人,村里的企业经营也是风生水起。最近山西村启动了老村的修复计划,拟对古巷老宅以及文昌阁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修缮、重建。相信不久后的山西古村定会有一番新的面貌,待我们去悠游和探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