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想了解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路程,可是孩子的心理却像宇宙黑洞一样神秘,难以琢磨,爸爸妈妈们本想好好引导孩子,却发现越引导越偏离轨迹,大人累,孩子也越来越难管教,有一句话说的好“当你发现你管教孩子的问题上很累时,说明你用错了方法”。
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而李玫瑾老师在讲座节目中说的经典问题,是我从中吸取幼儿心理及幼儿教育经验最多,也是最实用的,我把他整理了出来,希望能帮助到每一个爸爸妈妈们。下面的内容,有些是李玫瑾老师的原话,有些是我的总结,归根究底就是让各位家长能吸收的更好。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早年形成的,“生命初期抚养出了问题,人就会缺乏人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大概是12岁以前。18岁之内分六个成长期,这六个成长期又分两个部分,12岁以下依恋期,12岁-18岁青春期,逆反,度过青春期就会好。
许多人成年以后,会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性格问题,其原因都可追溯到童年时期,所以18岁以内的心理成长期非常非常的关键,足以影响人的一辈子。
三岁以前的情感抚养教育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情感有问题,那这个人的人生充满了危机,试想一下,没有情感的人是不是冷血的,魔鬼一样。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除了哭什么都不能做,他跟外界的沟通方式就是哭,用哭来表达饿了、尿了、困了、不高兴了,而这时就会出现一个人,从哭声中探索一个婴儿的需求,久而久之,这个人的相貌、声音、气味、感觉,就会给这个婴儿带来快乐,这就是刚刚开始形成的依恋期,依恋期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情感的开始,是孩子与这个世界有情感交集的开始,这个生命初期常常陪在他身边的人就是他的人就是情感的桥梁,三岁以前的情感培育对孩子以后的其他情感成长的基础,情感培养好,对于孩子善待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方面培养就会很轻松,对孩子将来的人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劝解爸爸妈妈们,如果情况允许,在三岁以前一定不要把孩子全权交给老人抚养,这样将来有可能,你无法在心理上管控这个孩子。3岁以前的教育比3到18岁重要得多,千万不能忽视。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苦口婆心说给孩子听,不如花时间做给孩子看
观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用自己的态度、行为示范给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些都是心理的抚养,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大人所做的榜样。很多家长恰恰把这个最关键的部分交给了别人,每个人的养法都不一样,别人的目的是不出问题、不受伤害、不走丢,但是怎么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强调什么,这便是观念,这是父母的责任。
三岁-六岁,家长对孩子说“不”才不会导致悲剧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了;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曾经有一个案例!一名12岁的男生,就因为母亲说了他,就服毒自杀了。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最晚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说不的训练。
我们都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怎么会说话,大多数情况是觉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声来表达;但3-5岁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记住!家长一定要在孩子3-5岁的时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1.不要骂他,因为父母的责骂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不好的观念,不好的观念形成了就会有副作用。
2.不要打他,打孩子不利于公平教育。
3.不要说教,因为孩子在闹的时候,跟他们有过多的交流容易让孩子觉得他们有机可乘,通常会越说教越容易闹,或者是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4.不要走开,因为孩子哭闹是闹给你看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看着他闹,训练也是一种陪伴。
所以,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尽管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说不定人一歪脑袋还会磕到桌角上,你别担心,他肯定知道疼。你问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许会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着磕。放心,孩子没那么笨,他知道疼,不会继续去磕。
等哭到精疲力尽了,你给点儿爱,拿热水毛巾给他擦擦脸,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也挺难受的。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骂他,也没有不文明,你只是你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
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
刚才说到,孩子哭累了,不闹了,这时你要说一句很重要的话:“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跟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路。孩子可能又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啊”你就可以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但是交流有一个原则——“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
孩子如果不会克制,结果会很惨烈。
刚才咱们讨论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闹,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这是人成长中必备的素质,要学会克制诱惑。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那份好吃的也没了。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这样的训练是让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学以后,你也要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否则,这孩子会没有耐性;如果没有耐性,到了上学后、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
心中没有别人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孩子自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小时候,都是别人帮他;即便一点点长大,现在学业压力那么大,爸爸妈妈也不会给孩子子再去增加什么负担,好好念书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学,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是我凭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和其他人没关系。这么想很自然,因为从小到大,他在家里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
其实,应该让孩子学会“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我们知道,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了,就开始有点饿了。可是我们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我觉得,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也饿不死。我们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饥饿。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也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
意志力和抗挫力是怎么炼成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挫折训练,这在性格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很多大学生,读到硕士、博士了,都从楼上跳了下去。动不动就跳下去,失恋了跳,连为了论文推迟答辩没通过这事都跳了下去。
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两手一摊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心中比较自私,上面我们说过的,心里面没有他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谓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实与意志力息息相关。意志力的培养,不是凭借智力培养得出来的,而是通过体力的培养。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像我们小时候经历过拉练训练,其实非常好,走不动也得跟着走,不然没有退路,这种适当的训练方式就很好。
给家长一个建议——让孩子学游泳。游泳这事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赶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
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吗?!”
你要告诉孩子,以后人生过程中也许会遇到挫折,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问题,都要在12岁之前做。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其实在6岁之前就要给孩子建立正向的价值观,给孩子们传达了正直、诚实的正能量,让孩子了解责任的内核是什么。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