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列直行列车,无论长途短途,都是一站路。生老病死是常事,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人世,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人世,谁都逃脱不了。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为了使人们对死没有恐惧之感,千百年来,人们为死后设计了 一个世界。有称“天堂” ,有称“地狱”,最后落到哪里,全由你在人间的“善恶”决定。在离开人间这个世界之后,生者要为死者做很多前期工作,以便顺利进入另一个世界。所以,在埋葬人的家里,常常要贴上一张用白纸写的三个字一一当大事。为此,各地根据风俗习惯,都有一套完整的葬礼仪式。在四十多万人的万荣县,县东县西、县南县北都有很大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有些环节已被后人所改变、简化或抛弃。但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它确实有保护的价值。再过若干年,它可能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本人根据网络百度、县城周边特别是我们太贾村的习俗,搜集整理了部分环节和程序,以飨读者。由于各种原因,中间难免有误差和遗漏,请大家多多谅解!
期 数
七七49天的超度来源于佛教, 佛教给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程序带来了所谓“七七追荐”。七七追荐又称七七斋、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仪等,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法会,主要来源于佛教信仰。在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中,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经过七个阶段随业力投生,也就是说四十九日是个缓冲期,除了极好的人立即上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经过超度可以赎罪,能投个好胎,七七追荐便是为了替死者消罪免祸、诵经修佛,以投入善良之家,因而延请和尚设斋念经、礼佛拜仟、追荐亡灵。七七追荐在南北朝开始流行于世。
每逢七日在家里点灯、焚纸、烧香来祭奠。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服丧期满,要念经,并到坟前祭奠换孝。至百日、周年、三周年时,至亲都来祭奠,三周年时脱白(换孝)。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一般不贴春联,如贴只贴黄、绿纸对联。
在县城周边一带,老人岁数大的七天里可根据情况择日出殡,一般都在头七这天出殡,如超过七天出殡,要请阴阳先生按亡者的生辰八字择日。过期数以三七、五七、百日比较重要,主要亲戚全部要来烧纸、化财祭奠。
头七
中国人的丧殡习俗,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 ,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入被窝。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之说,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期数传说
传说古时有位母亲,通过一位神人指点,让儿子把她埋在地下,儿子就能到朝里坐官。于是,母亲便让儿子把她活埋在地下,坟头插个纸幡,儿子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送一次饭。每次送饭,看到纸幡晃动,证明母亲还活着。一百天后,纸幡不动了,母亲去世了。从此,老人去世后就有了期数,每七天送一次饭。七七满后,第一百天再送最后一次,守孝三个年头。这三年家里逢年过节不得燃放烟花爆竹,不得张贴红对联,不得举行娶嫁仪式,主孝不得去远方工作。不一定月对月年对年,逢正月初二或七月十五即可换号脱白。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多年后儿子在朝中坐了官。几十年后,儿子为了报答母恩,想把母亲挖出重新埋葬。谁知,挖掘时不懂收气,墓刚挖开,两缕青气飘到空中。不久,当官的儿子被人诬陷丢了官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某某家先人坟上走了气!
长命灯
长命灯也叫呀(夜)油灯,寓意着保存时间长。这个现在看来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人埋葬封口前,把长命灯点燃放到墓窑里。窑口封了后,长命灯燃烧着,慢慢消耗着窑内空气,最后气尽灯灭,这个能使棺材和尸骨腐烂慢一些。现在换成了电子灯,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意。
守 灵
守灵!当人去世放在家里正房门板上。封棺之前,孝男孝女晚上必须睡在灵前叫守灵,以表孝心。其实,真正的作用是守护尸骨,怕被老鼠、猫、狗等动物咬伤。
送 魂
送魂!人刚去世后有个下炕环节,下炕前要送魂。就是由村里几个岁数大的妇女,在家里的下水道口点燃麦秸杆,用油勺炸七个小圆饼,送到灵堂献桌上。因为魂不能从正门走,只能从下水道出去。还有些妇女开始发酵子、生豆芽,让后辈人丁兴旺,生意红火。
发 罐
发罐是人去世当天购买的一个一尺多高的瓦罐。每顿饭都要给逝者献饭食,每次献饭食时,把上顿的饭倒到发罐。七天里,每天每顿如此。而且每天由孝男或孝女,磕个头献上饭食。把陈饭食倒上后,用一个小擀面杖左三圈右三圈搅拌一下。出殡那天,它已发酵。罐子里插一个用纸糊的伞形物,旁边用白棉花做一点小动物,用白线把它吊在伞型周围,罐口盖一个大白馄饨馍。由专人用担把它和装着墓地献食的盒子,一同挑到地里。下葬时放到墓窑内,让这个家庭像发罐一样发酵,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传说,若干年如果挖开墓,谁能吃一口发罐里的食物,将长生不老。
谢 帖
谢帖是老人埋葬后,为感谢村里乡亲和亲戚,在村里主巷口张贴和献食盒里装的,用白纸写的(现在是打印)孝男名字的帖,称谢帖。按县东习惯,谢帖上孝男在中间,侄、远房侄按近远在左右两侧。孝男如果弟兄三个,老大中间,老二左、老三右,儿子泣血嵇(起音)颡。也就是说,儿子下跪双手拱地,叩首时额头碰到地上,眼睛里流的是血。侄儿也一样跪,但眼里流的是泪。共同为一个曾祖爷的,眼里含抆泪磕头。共同为一个高祖爷的抆目,眼睛湿了就行,拱手作揖。
根据在族谱上的远近,高低差半个字竖着排列,儿子最低,按关系近远往上排。大大一个谢字,在儿子上方。
谢帖和补告上对重孝也就是孝男的称呼。父亲去世母亲在,孝男称孤子。母亲去世父亲在,称孝男为哀子。父母均亡,称孝男为孤哀子。父母俱亡,继母在堂,称孤前哀子。继父在堂,称哀前孤子。如儿子过继给叔伯,称降服子。父已亡,孙子养爷奶,称承重孙。爷、父均亡,重孙葬曾祖父或曾祖母,称承重曾孙。
五服
老人去世后,家族中“五服”内侄孙辈都要穿白戴孝。“五服”按血统关系以亲疏划分,一般包括斩哀、齐哀(期服)大功、小功、缌麻(亦称缌服),除此而外称“袒免”。
“死者”五世(含己身)以内者均服丧。即死者子、孙、曾孙、玄孙等四辈人;死者同父之胞兄弟、侄、侄孙、曾侄孙;同祖父系堂兄弟、堂侄、堂侄孙;同曾祖父系从堂兄弟,从堂侄;同高祖父系族兄弟,都为死者服孝。
孝帽
孝帽:孝帽在县东没有讲究,在县西一般是指岳父岳母去世后,女婿戴的白帽子,它比礼宾或逝者同辈帮忙人的帽子略高一些。再加上身穿孝服,外人一看就认出这是逝者女婿或侄女婿。有句俗语:有事怎么不戴白帽子?县东是不分这些的,孝子都用白布包头。但重孝和一般孝子的区别是,头后面留出一截,人埋葬后从地里回来时才收起。人去世后三天合棺时,所来亲戚,每人扯一条号,供亲戚在出殡那天用。
所谓“披麻戴孝”指古时重孝要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绳等。现在重孝腰里系根麻绳或麻丝就行。
童子
童子:童子是后辈人给亡者制作的一男一女两殉葬品。献桌装饰时就站在遗像和靠山两边,下葬当天,由专人负责带到墓地。这时,童子还是活人,进入墓洞前把头扭向后边,防止他们成精后从墓地跑掉。
灰盆
灰盆,灰盆是人去世下炕放到门板上后,献桌下必有之物。每当有人吊唁燃烧纸钱时,都放在灰盆里。灰盆底部有人为钻的七个眼。亡者进入地下走行奈何桥时,用这些钱做为生活费或给小鬼行贿用。而小鬼要让新来者喝迷魂汤。所以,钻了七个眼,等汤到嘴边时,已漏掉一大半。灰盆由主孝在棺材出门时顶在头上,出了大门到巷里在棺材上摔碎。好多家,因顶灰盆闹意见。按风俗,顶灰盆属家里长子也就是长门人顶。父亡子顶,父、子亡曾孙顶。长子过了门,也就是过继给伯、叔或外人,由次子顶。
引魂鸡
出殡这天,由专人怀抱一只白公鸡,手拿桃技,提前走在灵车前面,嘴里再念念叨叨着,把亡者的灵魂带到墓地。
赖孝
指老人去世后,重孝在穿戴上不能有任何讲究,“三七”或不过百日,不能剃刮胡子、头发。服丧期间,鞋不正式穿,要拖着,县东人称撒板鞋。
花圈(纸扎)
过丧事,无论葬老、小、男、女,花圈是必不可少的。公家单位对这个没有多大讲究,只要写上“沉痛悼念xxx逝世;xxxx单位敬挽”就行,可在农村却有很多讲究。其中有些纸扎是谁掏钱做的,必须要做什么,都有一定要求。村里就有:“男财幡女锞幡藏魂幡”之说。
靠山:摆在献桌上的靠山是必须要有的。男性去世是舅家做,女性去世是娘家做。靠山寓意着亡人最亲近、最得力和依靠的人,所以,男舅家女娘家是当仁不让之人。做成后,出殡前一天摆放在献桌上,每当有人吊唁,都在放靠山的献桌前。
锞山:锞山是女儿给亡者制作的花圈,算是女儿孝敬老人的贡品。现在又兴做金山银山,这是家里做的,和锞山基本一样。女儿在为老人送葬时,头上顶着一对锞。锞,在旧时指金锭或银锭,由女儿顶在头上,送到墓地,算是对亲人的孝敬。
锞幡:在出殡时由必较远的亲戚、但穿着孝服的年轻人打着,用白纸剪成,也叫引魂幡。
安家柜:这是墓窑里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老人刚入住到这里,得有盛装衣物的家具。一般安家柜长方一尺五左右,出殡时由女儿提着送到地里。如果没有女儿,则由孙女提。
铭旌:出殡前一天,由逝者的女婿和家族里同是一个爷奶的侄女婿送的长幡,上面写着逝者尊称,中间是“永垂不朽”、“功德无量”、“驾鹤西游”等词句,落款是送者姓名,但他不直接写在上面,而是写在一张红纸上。铭旌放在灵前,第二天出殡时由所送人打着,入墓窑前撕掉自己名字,然后盖在棺材上。下葬人有时在上面撕一块,给自家或朋友小孩做成衣服穿,说穿这些避邪。还有些村里专门扯红布,撕成条送给所有帮忙人,系在身上避邪。
下葬时,铭旌放在棺木的盖子上,称:盖头上。下葬人或帮忙人都要扯一些,给自己的孩子作成背心或衣服,为了避邪穿。逝者岁数越大,扯布的人越多,好像这些布开了光。如果要是青壮年去世,就没人扯了。
白鹤:在献桌靠山两边放有一对鹤,寓示着人们常说的“驾鹤西游”或“驾鹤西去”。
汽车:出殡前放在献桌下面。早些年是古人坐的轿车。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就是小汽车。采访做花圈的师傅时,他说他们进入这个行业时,就是小汽车。古时候的轿车听说过,但没做过。小汽车是在出殡前,专人在门口点燃,寓示着逝者坐车走了。
灯伞:它的形状像皇帝外出时侍者打的伞一样,纸伞边上吊着装饰物,人们称它为“皇凉伞”,从纸花店购买回来后,就挂在家里房屋下。出殡前一天晚上外请时使用。
盆花:这是献桌上靠山前和遗像两边的装饰物,用彩纸扎成,在出殡时一同拿到地里烧掉。而以前,它和靠山一同放在家里灵堂上,等到三年期满脱白时才烧。现在人没有三年守孝期了,人一入土,有些在地里,有些回到家,就脱了孝服。家里上午的白纸对联和奠字,也换成了红纸和喜字。
现在一切都现代化了,用纸扎的院子、电视机、洗衣机、电脑、摇钱树等等,都随着逝者进入到地下了。有个笑话讲,某人老人去世了,各种纸扎都买齐了,卖者说:给老人买个手机吧?买者说:行!卖者又说:再买个手机套吧,下面潮湿,小心手机坏了。买者说:行!你给我一张名片和保修卡吧!卖者问:你要这些干什么?买者说:我把它和手机一同烧了,如果手机坏了,我家老人好直接和你联系。
外请
外请是因家里明天有大事,请老先人回家参加。出殡前一天晚上,家里的祖先埋在哪个方位,就到哪个方位去请,一般先请小后请老。一是因为老的不能跟着去请小的,二是老的岁数大了走路不方便,小的招护老的往家里走。
外请时,每到一个方位口,由执事者主持:按扙(主孝1人)、执香、燃香、鞠躬、上香、跪、连叩四首、平身、鞠躬、复跪、化财、三奠爵、连叩四首、平身、鞠躬,迎祖还家。把家族里的逝者请到家,让他们第二天陪着入土者到阴曹地府,并互相照顾。无论亡者上天堂、下阴曹,有先人带领少走弯路。
坟上载树
有些地方老人下葬后便在坟上栽一棵椿树,也就是香椿树系列一类的树。香椿树是极易扎根生长的一种树。家里曾栽过一棵,根系长得院子内外都有,给房屋造成了很大影响,没办法只好挖掘了。我们把父母称为椿萱,椿庭是父亲的代称,萱堂是母亲的代称。椿萱是父母的代称。萱草是草本植物,叶子条状披针形,上面长着橙红或黄红色花朵,花蕾可食用,根可入药。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健在,椿萱驾鹤指父母都去世。
孝棍(哭丧棒)
孝棍是在外请和出殡时,五服内孝子手里拿的绕着白纸条的高梁杆,而且都带着根,一米左右的长度。原来的作用是,孝子哭丧时悲痛万分,又带着眼罩,怕走路不便,起拐杖的作用。以前,父亲去世,举竹子杆,寓意有结在外。母去世,举桐木,有结在内。现在全举高梁杆,有结在外。人埋后,孝子把孝棍根向上插到坟上,寓意后代有人。
县东有些重孝,也就是长子拿的孝棍是橛把一类的粗壮棍。喻意着孝男悲痛万分,一般孝棍承受不起他哭天喊地的力量。
九 族
古时人犯罪后,有“株连九族”之说。什么是九族呢?九族共分: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妈及其儿子。
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史上曾传明成祖杀方孝孺其十族:加上朋友合称为十族。
祖宗十八代称谓
向上排列依次为:父母、祖父母、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向下排列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un )孙、仍孙……
上香与磕头
人们常说:神三鬼四!所谓神三鬼四,就是敬神时,上香三柱,磕头只能磕单不磕双。也就是一、三、五、七、九。而献鬼时,上香两柱,磕头只能磕双不能磕单。因为阴阳八卦上,单为阳,双为阴。春节给老人拜年或给老人生日祝寿或者拜师学艺给师傅磕头、谢恩人,一般都磕一个头。
斩草咒语
斩草是在人去世后的第三天,阴阳先生、主孝和事上一个帮忙的一同到墓地,为逝者选择墓穴。先生拿上罗盘,根据死者生辰八字、死亡时间、周围地形地貌等,选择好墓穴方向、位置,然后由帮忙人,把一把用红布条绑着的、带有根的谷杆或黍子杆用铣斩去上半部分。按先生指定的方位,在墓穴前后方位埋好。孝子献上贡品,磕头祭拜后结束。斩草时,先生要围着四周奠酒、念咒语:
盖问天圆地方,玉良九章,吾今斩除,除去白殃:一曰斩天殃,天蓬道路通;二曰斩地殃,气候降吉祥;三曰斩鬼殃,恶鬼威减轻,永远离家乡。接太上老君令一一黜(罢免、革除、罢黜、黜退的意思)。
重孙腰里绑红
曾祖父或曾祖母去世出殡时,儿子、孙子辈要披麻带孝,而重孙辈腰里要绑一条红布。这是因为一个家庭三世同堂就已经圆满了,而四世同堂对曾祖父、曾祖母来说功德超前。为了曾孙在出殡时不被邪气所侵,今后平安长大;为了显示家庭枝繁叶茂已达四世,所以让曾孙辈带红。
锣鼓队
过白事锣鼓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以前不像现在,现在有专业锣鼓队,只要你掏钱,几十或上百人的队伍都有,而且是本县或邻近县市知名锣鼓队。服装整齐表演专业,阵容强大节目丰富,女多男少风格多样。而以前却不是这样的,就是现在这些专业锣鼓队,也代替不了本队或本巷锣鼓队。事上用本村锣鼓队,各村形式不一,仅我们村东头和西头,就两种形式。以前,我们村分东社和西社。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村里1至9队为东社,10至14队为西社。村里1至9生产队用全村锣鼓(叫全社更加准确一点),除葬人的这个生产队外,每队出两个人,而且必须是由事主或各队锣鼓队领头人邀请,由16人组成。他们不仅要敲锣打鼓,如果遇到抬棺人不够时,要分成两班轮流抬棺。
家里起事第一天下午在村里主巷道口集中,每个人头戴白事帮忙人专用白帽子,穿上整齐的衣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要头戴白帽,身穿长袍马褂。如果人数为单时,迟到者要处罚抬棺材。充灵时所敲曲牌全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有《钓鱼锤》、《风搅雪》、《老虎磕牙》等。
人到齐后敲一阵子,事上总管派人和锣鼓头联系,如果人员全部到齐,家里便唢呐乐人开道(现在又加上了事主请的锣鼓队和管乐),事上理事拿上酒壶,全体孝男跟上,去请锣鼓队。等理事和锣鼓头按规定礼仪接上头,锣鼓队再敲一个曲牌,然后回家,这叫请锣鼓。敲打着进家里后,在灵堂前行礼祭奠后,敲一个曲牌后开饭。他们的饭和普通客人不一样,饭桌上必须有一大盘凉豆芽,上面是大片红白相间的凉肉片,好像叫“凉皮戴帽”,至今这道菜也没去掉。即使有整盘牛肉或头肉,也得在这个菜以后上,具体有什么讲究,现在已无从得知。酒更是不能少的!其他桌上可以不上酒,但锣鼓队是必须要有的。第二天灵起身前,锣鼓队要在巷口充灵,然后到家里灵前敲一个牌子,才能正式起灵。唢呐在前锣鼓居二,棺材第三,孝男孝女列后。下葬时,锣鼓随着唢呐再敲一牌子,任务全部结束。以前是马车,现在坐汽车回家。到家里不管人多少,都给锣鼓队留有专门饭桌。吃完饭后,各自回家。
现在,敲锣打鼓的人越来越少了,别说16人队伍,8个人队伍也难组成。但村西头10队至14队,就是本队锣鼓队,不到外队请人,好像礼节也没有那么多,还有一些村,讲的是社,人去世后用本社锣鼓。如果在村里有一定威望或贡献大的人去世了,村里各社锣鼓都去敲打,以表哀思。但第二天除特殊情况外,就不再去敲了,所以,本村或本巷锣鼓队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我们村,以前1至9队敲锣鼓的,都是各巷有身份的人,不是什么人都会受到邀请的。
暖 窑
暖窑是在埋葬前一晚上走的一个程序。主要人员是家中男孝、本家侄、外甥等。但无论多少人,必须为单数姓氏,出门时每人手中拿一根点燃的香,帮忙人头戴白帽子,用铣挑着一个盒子,里面放有香、裱、酒、麻花等物。盒子用白袱子包着,笤帚和甘草、高粱糜子别在袱子里。到墓地后,主孝下到墓穴里,在窑洞从里到外扫七下。然后点上干草和高梁眉子,在里面转一圈。到窑门口点燃一股香,燃裱、奠酒,最后和上面的孝子一齐磕两个头。这个仪式据说是给逝者把房子盖好了,怕下面潮湿,让晚辈们用火烤一烤。请土神保佑明天下葬时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仪式结束后,盒子里的献食给每人分一点把它吃完就回家。回家路上,任何人不得往后看,防止有小鬼跟上回家。进村时主孝要放声哭逝者,到家后在灵前磕两个头,整个程序全部结束。
(畅建福 文)
点 主
点主是在父母双方最后一个去世埋葬时一件很严肃很郑重的仪式。民间有追祖随缘这么一种说法,点主就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几个中,谁是长门、谁是恭奉祖先的人。父母去世通过点主,正式确立今后这个大家庭的长门,也可称为管理这个家族的掌门人。长门人就是弟兄们中的老大,老大去世孙子顶,孙子去世重孙顶。叔叔辈虽然辈份高,但都不能称长门,谢帖上对此表现最明显。
旧时,点主中的大礼宾先生特别重要,最起码都是村里或邻村有相当影响力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先生(教师)。如果有条件,最好请县老爷。就是现在,一些家庭点主时,如果事里或邻居曾任过科级干部,即是不懂点主,事主也要请他在礼宾先生指导下给其点主。
点主所用的主要材料有:朱砂、辛红、酒、新毛笔一支、酒盅一个、红洋布一块、新牌位一个。
以上材料准备好后,在起灵前开始点主:
1、民乐队(唢呐)奏乐,领队把主孝从灵堂引出,跪在大宾先生提前摆放好的点主桌前叩首,请求:请大宾先生给老人成主。
大宾先生答:孝男入楼请主。然后由执事领着孝男到室内,把新做的牌位抱出。
大宾先生喊:跪、膝行、再膝行、三膝行(跪着前行)、转主!执事接过孝子手中的新牌位放在桌子上。
大宾先生喊:遮彩!执事用红布把新牌位盖住。
大宾先生喊:撤彩!执事把红布撤了。
大宾先生喊:卧主!孝男起身到点主桌的对面灵堂。单膝跪主、撕孝(把头上的白号摘下)、执笔(孝男拿起新毛笔)、脱帽(下笔帽)、刺血(用针在孝男食指上扎一下,挤出血)、润笔(笔在血上蘸一下)、润亳(笔在酒盅内蘸一下用酒化开的朱砂)、迎神(执事者抓着孝男执笔的手,举过头顶左转三圈)、招魂(右转三圈)、再润亳(先提父亲之内涵)、再润毫(次提父亲之粉面),次后给母亲之涵、粉面完后,大宾先生喊:合主(内涵和粉面合在一起)、立主、入刊、纳彩、合图。
以上做完后,大宾先生喊:复孝(孝子把孝布重新包到头上)、复位(孝男到点主桌前)、跪、转主(由执事者把牌位转给孝男,孝男双手接主抱在胸前)、室内安主(执事把孝男引至灵堂前门外)、跪(门内孝媳跪在灵堂门内,头顶一方红布)。这时,大宾先生喊:乐队奏《全家福》!唱完后,大宾先生喊:化黄(七张裱)、奠爵三下、叩首(一下)、转主(由执事把牌位转给孝媳)。执事再把孝男孝媳领到牌位桌前,孝男执香、燃香、上香、鞠躬、跪、叩首、再叩首、平身。这时,孝媳把头顶的红布揭下。这时,乐队班主带领孝男到点主桌前,让孝男跪下,说:谢大宾先生(一叩首)、谢执事先生(一叩首)平身!整个仪式全部结束。
为什么要让要孝媳室内接主呢?
从古到今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挣钱养家糊口,称外面人;女在家操持家务侍奉老小,称屋里人。在老人的生日和亡日及正月初二、七月十五、十月一送寒衣,男人不在家时,都是女人在家献贡。所以,点主后把牌位交给女人,从此以后待奉牌位的责任也就交给了她。
牌位的组成:座、粉面、内涵(即1寸左右宽、5寸左右长的、1厘米厚的木板),粉面和内涵重叠在一起,上方为圆形,外壳为黑色,上方有两个带有花纹的圆框,可套在底座上。
牌位粉面上的写法:男顕考x府君 讳xx(写在旁边,比其它字小)之神王
女顕妣x孺人 讳xx(写在旁边,比其它字小)之神王
内涵的写法,右边:生于公元x年x月x日x时;左边:卒于公元x年x月x日x时
在左边再写上葬地的名字和方位, 下方写:奉祀xxx(孝男名)
如果牌位上有三个碑,说明此人曾有两个老婆。
现在基本上都用像片做牌位,所以有些程序也就自然减化了。
(畅建福 郭澄 )
卧草守灵
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守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卧草守草是指所有守灵在都坐在麦秸上,麦秸杆在碾麦时,已经被碾压柔软了,而且它还有节,寓意后继有人。婴儿降生时称“落草”,卧草守灵指不忘生养之恩。
其实,守灵还是对亲人遗体的保护。在农村亲人去世后头几天没入棺要严加守护、看管,防其它动物危害;另还没入土时均不为安,皆要守灵。
过去母亲在儿女出生后,因为出血要坐在草上(麦秸)休养。所以,老人去世后,儿女也要坐草三天报父母养育之恩。
人去世后为什么要加一岁呢?有人说是算上了闰年闰月,其实,这是错误的。原来是算上了母亲的十月怀胎,所以,加一岁。
旋风炉
现在过红白喜事,所用的旋风炉子大部分都换成了煤气灶。以前用砖或土坯砌的旋风炉,已经很少用了。过白事有个讲究,事情结束后,当天必须把炉子拆除。如果当天没时间拆,也要把炉子推倒或在上面踢掉一块块。喻意着,伤心的事,失去亲人的情况不再延续,到此结束。而红事的炉子就可以多放几天,让好事、喜事常留家中。
铺金盖银
老人去世后,入殓(往棺材里放)是比较讲究的。首先下面放一个用木条作的带框的架子,称:筝子。然后铺上褥子,褥子上面铺上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衣服。铺好后,再铺一床被褥子,然后把作好的七个金元宝,按2、2、2、1形式放上。这时,把逝者放进棺材,盖上被子。脚下用棉裤垫实,再把逝者其它衣服分别塞到两边,头旁放上点心、煮饼、水果罐头等食物,最后把做好的银元宝,按金元宝的形式放上被子上。这时,入殓就算结束了,只等三天封棺,村里人大部分都称“合棺”。
千百年来,人们基本都围绕着孔夫子等设计礼仪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改革着丧事礼仪,好多东西已经消失,还有一些即将消失。今天收集整理的这些环节,只是个人经历和在网络、书藉上看到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其中错误、失误很多。再加上各村各乡镇县市风俗的差异,更是差距巨大,请大家互相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