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再教《哈姆莱特》有感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戏剧单元,选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一段最经典的台词——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书中,生存,意味着哈姆莱特必须默默忍受命运的毒箭,继续装疯卖傻似乎对叔父惨无人道的罪行一无所知。毁灭,虽然可以让他在斗争中结束仇恨,却必须正视接下来面对未知死亡的恐惧。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所以值得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不再面对复仇与不复仇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会面临艰难的抉择。因为贪图安稳继续苟且度日,还是即使必须面临失败,面临一事无成,面临嘲讽与冷眼的可能,也绝不放弃可以迎来结束这令人并不满意的现状的机会。 千百年来,无数人做出了自己内心的决定,我们无法去判断究竟孰对孰错。
我们在读原著或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哈姆莱特一次次犹豫不决,一次次错失报仇机会,恨不得冲上去,替他手刃仇敌。实际上,生活中,我们身上也有哈姆莱特的影子。
有多少人对现状不满,又有多少人渴望改变。我们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勾画着美好的蓝图,等到要付诸实践时又因种种顾虑而默默放弃。害怕失败,害怕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性生活。这时大家有没有觉得和犹豫的哈姆莱特很像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懦夫,总是在面对困难时想要去逃避,尽管如此,我们又不甘于堕落,在挣扎中不断完善自己。哈姆雷特虽是话剧中的人物,可是他并不特殊,也并非是英雄,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这就是艺术的魅力,雨果说“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戏剧的最后,哈姆莱特死了,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当时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推翻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中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今天,这个冲突已经不存在了,但我们再读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最高成就的《哈姆莱特》,仍然能在作品中观照到自己的内心。因为它探讨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问题,生活的选择从来都不简单。不得不佩服莎翁的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再读《哈姆莱特》的意义了。
ps: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