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孔子到楚国,遇到打渔者敬献鱼,孔子不接受,渔夫说:“天气炎热,市场又远,鱼卖不掉,扔掉不如送给您。”孔子一拜再拜后接受了,让弟子洒扫准备祭祀。弟子说:“别人准备丢弃的东西,我们用来祭祀,什么缘故?”孔子说:“我听说,宁愿施舍而不让多余东西变质浪费的人,就是圣人。今天收到圣人的赐予,能不祭祀吗?”
渔者在孔子不接受敬赠的情况下,以卖不了的、本欲丢弃的实情相告,显然为了减少孔子的心理负担。
反观现在,怕别人生嫌反感,多余的东西宁愿扔掉而不愿送人。其实无论接受别人什么赠送,都应善想他人、感谢他人。
但是,像孔子那样高度肯定施与余财而不使浪费的人,竟以圣人相称,终究难以理解。圣人是什么概念?
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
子曰:“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通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人也。”
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孔子说:“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孔子听谁说的?有点像现在凭空编造格言警句的习气。或者因为古代物质贫乏,孔子有意倡导均财惜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