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步入教师行业以来,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家长都不在家,孩子跟着爷爷奶奶,麻烦老师多费心。每当问题学生的出现,想与家长沟通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孩子更快认识到自身问题时。回答多是一句:我们都在外地,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去吧。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身处农村,作为家长的确有很多身不由己,一家人的开销,生活的压力,也想趁年轻多为孩子打下一片“江山”。所以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外出打工,留由爷爷奶奶照看。每当与孩子分别时,也总是充满太多的不舍与担忧。可“隔代教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孩子无意间发生磕碰时,多数家长都会表现出绝对的紧张,并且用夸张的语气哄抱,经典台词则是:“好了,好了,乖,谁的事?地的事吗?桌子的事吗?打它!”本身一个小事件,延伸为多种问题,我个人是不看好这种教育方式的,生活中的小磕碰在所难免,在确保并未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才是首位。
有研究表明,三岁之前的孩子,很多生活常识处于萌芽阶段,在发生小意外时,如不慎跌倒,多半是凭借大人的语气来判断事情从而做出反应。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因为疼痛而哭泣,而是因为大人过于夸张的语调。就像本来可能觉得不想落泪,可当有人一劝,就会越发委屈。而“隔代教育”,恰恰又会将这种“语气”最大化,让孩子失去理智判断。
之前的一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每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家,这个孩子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规则意识。又因娇惯太过自我,经常性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万般无奈之下,请来了家长,他的爷爷,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得知孩子在校情况后,很骄傲的说:“我们家孩子从小就不吃亏,打架从未输过,我都是告诉他,打赢了咱给别人看,打输了回家你还得挨打”我沉默了……虽然这样的案例是少数,可我也不知如何才能扭转孩子的思想,于是联系了孩子的父母,电话里父母的言语中充满了指责与不屑,言辞凿凿的说,孩子交给你就是让你管束,你管不了应该反省自己。得知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先动手打人后,愈加的气势汹汹的朝我大吼:“如果我现在打你,你会不还手吗?”我无言以对,面对一阵阵的强烈思想攻势,我败下阵来。只好拿出学校的校规,其中打架一条,需交纳500元的违纪保证金,他的家长对我说:“我们交可以,只要你可以保证我家孩子这一学期不再打架”当我想要使用浑身解数想要与家长沟通问题发生的根源时,我发现自己有点浪费电话费,很无力,于是整个事件不了了之。后来,还是听说这个孩子因没有规则意识,中途辍学。
在学校的班主任交流会上,领导多次提到了关于“规则意识”,这也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什么是“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概括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等。却有很多孩子触碰了规则却依然不认为自己在犯错。这也是我们反应了我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班内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控个人,规则意识薄弱,多次在课堂上吹口哨后警示无效。给家长打电话沟通时,得知父母均忙于工作,家长也很配合工作,让孩子的爷爷第一时间赶了过来,跟他爷爷说了孩子的在校情况后,他的爷爷说:“这个孩子在家还是很让省心的,就是特别爱玩手机,看电视,总比他骑个车到外边乱跑强,等让孩子爸爸教育他”。孩子爷爷简短的几句话,对我触动很大,的确,由于年龄各方面的原因,在老一辈的认知里,孩子不乱跑就是省心好孩子,在家玩电子产品也是一种留住孩子不乱跑的方式。那么,谁来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一个因习惯差被校开除的学生,他的爸爸跟老师交谈中说道:“我常年在外,孩子都是他妈管的,管成这样”。言语中直接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妈妈,作为妈妈何其委屈?难道这是一个人的孩子?仅把钱挣来就可以不闻不问?当下社会,挣钱很难,可是如果缺失了孩子的重要习惯养成与成长过程,是以后再多钱都难以买回的。
古人云: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最关键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