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其寄希望于我们打交道的对方能够诚实,不如建立一个能够内生包括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技术系统。这样即使里面的参与者是腐败的,系统本身也能保持正常运作,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2. 区块链的拥护者认为,信用应该是免费的,不应该被征税,也不应该被用各种方式(比如费用、准入权或者许可)加以控制。他们相信,通过能够实施的科技的辅助,信用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点对点关系的一部分。信用可以被编码,并且表达为真或者伪,这是通过强力加密巩固过的数学上的确定性来实现的。从根源上来说,信用就是密码证据,由可信任的计算机(诚实节点)所组成的网络来提供安全性,这和那些提供信用同时又带来管理费用以及繁文缛节的单个个体形成鲜明对比。
3. 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是一个后台数据库,维护着一个可以公开检视的分布式账簿。从商业上来说,区块链是一个交易网络,能够在不需要中介的情况下,在个人之间实现交易、价值和资产的转移。在法律意义上,区块链取代了传统的信用实体,能够确认交易。
区块链的能力=技术+商业+法律。
4. 拜占庭容错算法的应用,非常重要。即使是在承认你不能相信任何人的前提假设下,只要你信任网络,那么你依然可以对交易的真实性抱有信心,哪怕存在潜在的攻击。
如果可以通过内含信任的网络,实现点对点的交易,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确保中心化的信任?
5. 解读区块链
从物理的角度看,联网的计算机服务器才是区块链强大的根源。但是区块链的魔力之一,就在于开发者并不需要设立这些服务器。互联网中,超文本协议(HTTP)请求会被上传到服务器;而在区块链应用中,网络直接向区块链提出请求。
区块链并非一个技术改良的过程,但是它将在改良过程中发挥作用,因为改善一个现有流程比发明一个新的流程更加容易。至少,按照常识惯例,大型机构普遍流行这样的运营模式。
6. 区块链提供:
可编程的资产。
可编程的信任。
可编程的所有权。
可编程的货币。
可编程的身份。
可编程的协议。
7. 戴维·肖默(DavidShaum),数字货币和隐私保护技术的创造者,曾经说道:“对于质询自由和表达自由而言,不可追踪的通信是必要的,可以增加一般性网络隐私,包括个人通信。为满足这些需求,系统应该支持,最好是一个组合的匿名性装置,最常见的用例:聊天、照片/视频共享、热点追踪、搜索、发帖和支付等潜在匿名认证的所有不同类型。”1994年,《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KevinKelly),这样写道: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匿名性。网络文明需要匿名,在线识别、在线身份证明、名誉、网络信任、在线签名、网络隐私,以及在线访问,所有这些都是开放社会的基本元素。令人沮丧的是,直到2016年,我们仍然落后于“更好的、开放的网络社会”这一愿景。区块链可以为此提供帮助,因为已经有太多的网络公司聚集在一起,绑架了原本可以更为分散的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