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作者: 执笔写梦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16:45 被阅读0次

    文/陈利

    如果有人问我,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它不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不是李商隐的《无题》;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痴情于鸟儿带来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雷电,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致橡树》文/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反复重读《致橡树》,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我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对旧社会、旧理论、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传统在那个特定时代新的表现方式的洞察和表现,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忠贞。

    诗人写此作品至今已是41年,在我的记忆中,我读它已经是第20遍,在这41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有太多的艺术家和作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多,析得非常透彻,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反反复复读这样的作品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在文革非常时期,在中国新诗八十年发展史上,也许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传古至今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影《银饰》,里面的碧兰面对丈夫吕道景同性恋的情结下,大胆追求爱情的故事,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导演张艺谋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老爷都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银饰》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在这段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闻一多、冰心等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痴情的鸟儿或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公平、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

    所以,我们看到,听到的,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的席慕蓉,她写过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风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艺术家、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作品便产生了。

    现代的诗歌比较少,我们更多的是去阅读一些散文集或者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芳华》、《你好、之华》等,我之所以喜欢阅读《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代表作。《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4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诗歌,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好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反复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在我们国家,早晚都会产生《致橡树》,因为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和情感,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是有历史的,是有感情色彩的,美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橡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dc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