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妈花了3000块,找大师给我算了一张“有内涵”的微信头像

我妈花了3000块,找大师给我算了一张“有内涵”的微信头像

作者: 爱读书的小姑娘吖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7:11 被阅读0次
    言情社

    早上和同事一起上电梯,她吐槽说昨晚被她妈念叨了一晚上,因为她新换的微信头像。

    我摸出手机看了眼她的新头像,一个中性风的小姐姐,挺帅的。

    她妈说:哪有女孩子用这样的头像,一点都不女孩子……

    我:???

    阿姨,男友风了解一下???女装大佬了解一下???变声器了解一下???

    估计阿姨要晕倒……

    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认知鸿沟”似乎越来越深。

    他们不懂“锦鲤”,不知道“杨超越”,不会说“freestyle”,还总是“diss”我们的爱好。

    微信头像、网名、朋友圈、表情包……时时处处都能爆发一场“世界大战”。

    01.关于微信头像的神逻辑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学妹在吐槽她妈:

    原来,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即将公布,学妹为了蹭点好运,就把微信头像换成了“学业之神”杨超越。结果,就被她妈“追杀”了……

    有段时间,我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小和尚:

    我妈看到后,diss我好几天,大意就是:女孩子怎么能用和尚当头像,你是想出家吗?

    终于,我“屈服”了,带着我最后的“倔强”,换成了我爱豆张佳乐。

    我妈看到后,终于稍稍满意了:这个女孩子也不错,小辫子挺好看。

    张佳乐:???劳资24K纯爷们好嘛???孙哲平可以证明!!!

    “那些年,父母与我头像的爱恨情仇”几乎是每一个新新微信er都经历过的八十集狗血大剧。

    Round 1

    换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拉锯战

    Round 2

    父母对于头像的要求

    ↑用小动物被怼 ↑用演员被怼 ↑啥都不用还被怼

    那么,最能让父母满意的头像长什么样呢?

    一头黑线,无fuck说。

    这张价值3000的头像,我分分钟能在网上搜出3000000张相似的,免费!

    年轻人的头像充满了随意性——爱豆、表情包、动物……只要看着顺眼就行,看不顺眼了换掉就是。在大家心目中,头像完全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而来的。

    而父母的头像就千篇一律了,多是花、风景照、自拍等,他们很少会换头像,甚至很多父母以为微信头像是不能换的!

    两代人因为不同的喜好、性格、价值观等,选择不同的头像,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面对父母强行介入,要求孩子换头像的现象,我们也实在是进退两难,举步维艰啊!

    不换,那面对的就是永无止境的“追债”局面;换,自己又没觉得做错了什么……只能自己默默心疼自己了!

    02.表情包背后的多重含义

    当你的微信聊天框中,出现了无数微笑表情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怕是早已经被吓死,内心上演了无数个小剧场——woc,我做错什么了???

    可是,在长辈眼里,这只是一个“挺含蓄挺庄重的微笑”而已。

    表情符号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使用空间。

    2006年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显示,表情符号在当时的使用率就已经达到了55.07%,已超过了汉字的使用率。现在,手机里没点表情包,都不知道怎么跟人说话。

    真正的大佬,不用打字,只发表情包,就都跟人聊一天。

    但是在父母那边,他们好像永远都get不到你的点。

    这其实也不能怪父母,毕竟在90后、00后、10后的世界,连微信自带的Emoji表情都有了不同于官方解释的“新内涵”。

    不懂网络词汇、表情包梗的含义,让我们与父母间的对话啼笑皆非。甚至我们对表情的变样理解,也会受到父母耿直的朴素价值观的纠正。

    曾经教会我们说话的父母,现在却听不懂我们说的话了,多么可悲。

    03.朋友圈里的那些禁忌

    网上有一个段子,叫“我妈加了我的微信后……

    自从父母开始玩微信后,我们在朋友圈“坦蛋蛋”的生活似乎就结束了。

    “在朋友圈阳光明媚,在微博丧的一逼。”明明是同一个人,仿佛中戏毕业、戏精上身。

    而不会演戏的,大多选择屏蔽父母,不让父母看到自己发的内容。

    朋友小七说,她的微信分组只有两个,一个叫“家人”,一个叫“其他”。因为每次发朋友圈,长辈们总会问来问去,她懒得解释,所以干脆全部屏蔽掉。

    父母以为学会微信后,就能更了解我们,和我们相处更亲近,殊不知,我们已经“屏蔽”了他们,对他们失去了耐心。

    腾讯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的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年轻子女选择在朋友圈屏蔽父母。

    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0%的父母会浏览子女每一条朋友圈,并渴望通过朋友圈,了解远行的孩子近况如何,是否开心,是否可以帮助他,他内心在想些什么......每一个愿望,都深深戳中了为人父母者的内心。

    成为孩子的“密友”、平等交流的“朋友”是6成父母所期望的,而对于父母的这一期待有所了解的子女只有30%

    还有一部人年轻人,不仅拒绝父母进入自己的朋友圈,还会主动屏蔽父母的朋友圈。

    “他们总是发一些伪科学、鸡汤文、养生文,都告诉他们是谣言了,还不听,太傻了,懒得说,所以懒得看。”网友阿四如是说。

    我妈的朋友圈

    进入微信的时代,我们与父母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但沟通的质量却越来越低。

    父母的小心试探,却换来的却是我们的不胜其烦。

    他们一直在尝试着走进我们的世界,只不过我们努力向前飞奔,忘记了回头看看。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努力离开父母的过程”。但其实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因为当有一天,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不会再将自己的事情对父母知无不言,开始走起自己的人生路时,其实父母才是被抛弃的一方。

    朋友圈其实是两代人之间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修建高墙,而是修筑桥梁。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是由我们慢慢领入这个时代,那么他们终将成为被网络抛下的一代人。

    他们转载养生文,或许只是为了提醒我们,就算工作、学习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

    他们看到危险性新闻,或许只是为了告诉我们,爸妈不在身边,自己要注意安全。事情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在父母踏上这个“坎坷的互联网社交之旅”时,他们也是充满茫然的面对一项未知的挑战,甚至有时会不小心成为“传谣”的一员,但如果我们仅仅执拗于破除谣言,就可能忽略其背后真正的情感表达。

    但其实,他们只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变得更加柔软和感性。就算孩子不在身边,他们心中却始终都沉甸甸地挂着孩子。

    只要能找到共同话题,和你多说几句话,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小小的知识,他们都会分享给你,这就是他们小心翼翼爱你的方式。

    04.微信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上看到一个女孩,手绘6页说明书,教姥姥姥爷使用微信,让姥姥姥爷随时可以看到孩子们。

    也看到有网友说:我总觉得当代科技进步对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增进很有帮助。我有太多掏心窝子的话都是在微信上和我爸说的,我想那些话面对面我是说不出口的。

    父母在新媒体环境下,极易产生“年龄恐慌感”,以及身份转变(由施教者变为受教者)的“心理负担”。

    年轻人也容易受到“父母无知论”和沟通无效之下的“烦躁感”的影响,所以要想构筑沟通的桥梁,也需要一定的诀窍。

    但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去沟通,你便会发现,父母真的很可爱。

    言情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妈花了3000块,找大师给我算了一张“有内涵”的微信头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dl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