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作者: 西西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20:19 被阅读0次

    2001年底,亚太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PISA结果后(Programme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针对15岁学生在校内外获得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国际学生测评),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这个当时只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的测评结果超过其它31个国家和地区,位于首位。从那以后,芬兰也多次位列PISA测试的第一名。

    这个北欧国家的教育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芬兰的教育改革

    即使是PISA测试结果多次位列第一,芬兰仍开始了新的教育改革,芬兰的教育官员们是这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社会在不停变化,工作所需的技能也在不停变化,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如何让教育引领世界的变化?

    如何让每个孩子参与并发展自己的未来?

    基于这样的考虑,芬兰于2016年秋开始实行新的教育大纲,新教纲的基本原则如下:

    建立学校为学习共同体;

    强调愉快的学习和合作的学习氛围(合作不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老师之间的合作”,“跨年级、跨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教学”等);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横贯技能;

    科技在学习中的运用(即如何让现代科技为教育所用);

    多学科现象教学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比如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学习的支持资源、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等);

    芬兰的现象教学

    谈到芬兰教育,常常会听到“现象教学”这个词,那么何谓“现象教学”?

    现象教学是基于生活现象来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老师们将横向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并以这样的课程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

    现象教学的目的有两个:

    1.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基于真实的生活现象而发展的学习内容,倡导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孩子有动力去学习;

    2.培养七个横贯能力,藉此来发展孩子的价值观、态度、毅力等软技能。

    现象教学的特点是:基于现实生活、横跨多学科融合、以小组合作形式实施。相比项目式教学,它更注重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和参与程度而非成果(与“西西教练”第22篇文章里介绍的创新思维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评估也是由学生评估、老师评估、学生互评为主。

    记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一位芬兰小学三年级的教师是这样教授孩子关于“时间、年龄、自己”这个主题的:

    老师首先邀请同学用IPAD给自己拍照、录音,让同学们探讨什么是时间。有些同学拍摄了时钟、有些拍摄了自己的脸(不同时期的脸是不一样的);

    第二周,他们来到养老院,进一步学习这个主题。学生通过和老人的交谈,了解老人们出生的时间、老人小时候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孩子们和老人互相给对方画像,画的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表达、如何创意地表达。

    另一所小学的森林课堂也非常有趣。老师拿出色卡,让孩子们去森林里寻找与之颜色相近的物品;让孩子们寻找各种气味;给植物取名字(可以发挥想象,不按教科书的标准名字来起名,但要说明理由);老师展示形容词卡片,让学生用这些词来描述森林……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爱惜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些现象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们打通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一堂课涵盖了艺术、数学、文学、生物、哲学等内容,有趣有料,学生们也乐此不疲。他们评估的,不是孩子们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孩子们如何独立学习、如何搭档学习、如何通过小组方式学习、以及在合作中的责任感等。

    芬兰教育中的七个横贯能力

    七个横贯能力(TransversalCompetences),类似中国教育中的“核心素养”,有些欧洲国家把它叫做“21世纪技能”,例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等。芬兰教育的七个横贯能力指的是:

    (图片来自网络)

    1. 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观察、寻找、评价、生成共享信息与观点,鼓励面对不清晰、甚至矛盾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比如有的公众文章里写“每天吃3个鸡蛋不好”,那么这么说是有依据的吗?依据来自哪里?

    2. 文化素养、沟通互动与表达能力。

    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环境)下学会尊重别人,具备同理心,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

    3. 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技能。

    能够照顾自己的健康、隐私、安全、生活的能力,包括个人资产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行为举止的管理等等。

    居然这些内容学校都教唉~~

    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洗衣机、洗碗机每周空转一次;

    电子产品的管理,例如使用软件管理上网时间,到时间电脑自动关闭屏幕,让孩子自我管理;

    情绪管理:吵架时不能喊,要好好说,要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是什么。

    4. 多模态识读能力。

    让孩子了解世界是多元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不仅能解读,而且能自己生产。面对繁杂的信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5. 信息通讯技术能力。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让手机、计算机为我所用,而非沉迷于网络,仅仅用来打游戏等。强调个人必须有社会道德感,不可以在网络上随意攻击别人。

    6.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不仅仅指“会挣钱”,还有“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想办法解决”。

    有的芬兰中学会设置一门“工作”课,让学生去社会上短期工作。学生自己写简历、自己面试。工作没有酬劳,用人单位会给一份证明,说明学生在工作时学到了什么。

    有一位中学生找了一份咖啡馆打工的工作,通过这份工作,她了解了很多关于员工健康管理、食品健康管理的法规;还有一位高中生,自己创立了一家公司,在上千人面前侃侃而谈,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演讲能力、领导力。

    记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一位芬兰富豪的孩子希望买一双乔丹运动鞋,但孩子必须自己想办法挣钱:他花了5个小时去送报纸,挣得15欧元。他的父母希望他知道:挣钱是不容易的。

    7. 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从小就让孩子感受“我的生活我做主”,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参与学校的评估,校长和老师也会邀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等。

    芬兰教育中的“快乐因子”

    Doug Lemov在《像冠军一样教学2.0》一书中强调一个策略:快乐因子。在课堂上制造快乐的氛围是一个老师借以提高成就感的途径,当然,营造快乐氛围并不是目的,它是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所服务的。

    快乐可以被理解成“拥有积极情绪的状态”。

    在芬兰教育中,处处可见“快乐因子”:

    用悦耳的音乐代替嘈杂的上课铃声。音乐可以是老师选择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唱的歌曲。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孩子们进入教室时神情愉悦,有的跳着舞步、有的翻着跟斗。

    还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越狱卡”。如果某天某个孩子的作业质量完成的非常棒,老师会颁发一张“越狱卡”,下次这个孩子不想做作业或忘记做了,可以使用这张卡,老师也不告诉家长,因为“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老师总是想法设法地组织派对。当班上的同学们“衣着整洁”、或“认真完成作业”时,她就会用从碗里取出一颗玻璃弹子放进另一个碗里。等到弹子全部放进另一个碗里时,他们就组织一场派对(和“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中的“庆祝”类似)。这是全班活动,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表现好,而是得大家团队合作。

    后 记

    芬兰的教育让我感受到: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和整个社会对人的要求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和未来是紧密联系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芬兰教育的核心很简单,就俩:

    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让孩子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他们想要学的时候,知道如何学习。

    其实2000年前我们的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会孩子学习方法,让孩子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才是让孩子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王道吧。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牛双红老师针对“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中国推广中心”组织的2019年秋季“最棒班集体”项目线上课程整理所得。牛双红老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院,中芬教育创新研究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到底有何神奇之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es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