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点也不自律,不叫不动,不盯不行,难道是我们管得还太少吗?这跟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吗?
摘自亮爸说
不自律的主要原因是被“干涉”太多。
有些家长会辩解说:
我不管他,他就不做,所以我只能管着他!
这么说当然也没有错,但问题在于:
自律是一种需要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
一个人时刻对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保持觉察的状态,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符合既定的目标与计划。
你看,这一整套打下来,都是要靠“训练”才能习得的,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刻意训练或无意中训练起来都有可能),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就“自律”起来。
如果家长自己着急,总是盯着、吼着、催着孩子去做这做那,那孩子就永远也建立不了对自身的觉察,当然也不可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律性的培养是从小开始的。从1岁半开始,当一个小宝宝能摇摇晃晃地走路,你就能让他提着自己的小尿片走到垃圾桶边上丢掉,然后在多次反复这个动作以后,宝宝就懂得了自己的尿片要自己丢,从此开始,在他的意识里就种下了自律的小种子。
最好的年龄段大约在4-5岁左右,孩子手、眼、脑、身体的能力已经基本成形,他可以根据父母的教导和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摆放鞋子、收拾衣服,这是在培养他们的规则感。
还可以在时间感方面进行更多的培养,比如准备一个可爱的定时器,刷牙3分钟、如厕5分钟、午睡1小时、看书20分钟、游戏半小时……
随着孩子对规则意识与时间感不断加深,他就会慢慢学会“自己管自己”,也就是“自律”。在接下来成长岁月中,他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任务、更紧张的时间安排和更大的压力,但无论如何,他也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律”这个能力,这得益于小时候父母给他种下的自律小种子。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而且从小就“不自律”,那对于父母来说,必须做出决断!
如果维持“他律”,那么孩子可能永远习得不了“自律”,
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管自己,那么很有可能会状况频发。
毕竟,育儿是“未雨绸缪”的,而不是“亡羊补牢”。
但也并不是毫无办法!
父母需要通过坦诚的沟通,来唤醒孩子自我成长的意识。
关于沟通和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可以参考《P.E.T.父母效能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