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过去了,我没有踩点写年终总结。因为我越来越不喜欢仪式感,想随意一些。我本来是一个喜欢踩点的人,只不过我踩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去年一年过得很模糊。用到模糊这个词,因为长期居家办公,让时间变得没有界限,白天黑夜,春夏秋冬。
但我喜欢这种生活。我不爱与人打交道,不爱逛街,不爱聚堆吃火锅。我喜欢接触新知识,哪怕只是浅显地了解一下,也会觉得非常愉悦。我完全不能理解奢侈品的意义,对于买好车买好包没有任何兴趣,现在还会因为淘宝上买的三十块钱的背包做工精良而感到开心。
我更害怕的是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被社会淘汰。所以每年都会设置一个小目标,学点新东西。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我确实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别人要是不看好我,我就偏偏想证明给别人看。就类似于那种,你看不起我,你就成就了我,这种心态。
虽然很多人会说,何必在意别人的想法呢,活得多累。但是我觉得强烈的自尊心就像红细胞,有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我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讨厌被人看不起,被人看不起之后都想逆袭,要不然为啥大家都喜欢看那种职场宫斗逆袭剧?我以前说过,很多时候努力不是自发的,而是来源于一些伤害,努力就是一种报复的方式,它不会对别人产生杀伤力,但可以让自己更坚强。
我早就非常清楚,有一天我会离开北京。原计划是去年离开北京去留学,但是疫情把这一切都打乱了。留学的事情去年嚷了一年,后来废了。虽然是因为不可抗力,但是终究不太好,有点浮夸。以后什么事情先做了再说。对于弱者而言,在目标实现之前,一切努力在别人眼里都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强者,不是拿真心,也不是拿热血,而是拿事实去说服别人。
现在还是很庆幸这个计划没有完成。小时候三毛席慕蓉读多了,工作的时候又受到环境的影响,我总觉得国外生活各种美好,很向往出国学习工作甚至定居。但是在疫情的这一年,目睹国外各种迷惑行为和国内有条不紊的防疫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不再只是政治考试中背的套话。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完全不想出国定居了。国外的学校对我来说,哪怕是牛津剑桥哈普耶斯,也不如国内一个普通大学香。
每一个去大城市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被问到,你打算什么时候买房。似乎成王败寇就在于是否在大城市买房。但是其实买房只是漫漫长征的第一步,比如今年的疫情,很多人失业,又被高额房贷逼得差点跳楼。
也有朋友会关心我以后打算怎么办,打算去哪里。这个我没有办法回答,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去创造未来。人越大越会相信命运这件事。但相信命运不是说要屈服于命运,而是虚心接受命运指的这条路,走给别人看看,我一样走得通,走得远。
海明威说如果你年轻的时候有幸住在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在你此后的一生中,都会跟随着你。生活在一座城市会给一个人留下这座城市的痕迹。
北京给了我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来自于毕业于什么大学,也不是来自于在什么公司工作,更不是来自于有没有买车买房。这种自信就在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就算马上辞职也能立马找到下一个工作,想上班就上班不用担心饿死,拿到一个项目就可以马上开始执行。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自信,任何人都无法剥夺。
从极度自卑到死不要脸,从我身边的人好牛比到他们牛比关我什么事,从焦虑恐慌到做自己的主人,所有我得到的我所经历的,也同这座城市一起,都被封印在我的人生中。
我应该会在不远的某一天离开北京。这几年,我努力握住方向盘,不让自己的人生走偏。人永远会有选择,而且选择不是别人给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只是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要充满遗憾地变成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那个样子,去过接下来的一辈子。
我庆幸的是我还有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