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的班上有几个爱抬杠的学生。
比如今天给他们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提到曾晳在回答老师问题前,放下了手上正在弹奏的瑟,并且站起来,很明显可以看到曾晳性格里的谦恭。
但就有两三个学生,偏要说他是虚伪,说他明明是陪着老师闲坐聊天,却做出这般恭敬的样子,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
后面再讲到孔子赞成曾晳的理想时,我提及孔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过上曾晳所描述的生活。
那两三个学生马上就反驳我,说他最为虚伪,周游列国为的是博取好名声。
我知道这几个学生不过是在挑刺,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觉得这样好玩,真正到答题的时候肯定不敢这样作答。
这几个学生这样喊的时候,马上就有零零星星的也有其他几个学生跟风,一时间课堂就变得热热闹闹的了。
我跟办公室的老师们讨论过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有老师觉得挺好的,调动了课堂氛围。
可是在我,我有点无法认同这样的想法。
其实课堂氛围是热闹了,但这种热闹是我们课堂所需要的吗?我以为不是,甚至我很担心他们胡诌出来的答案会成为某个学生记忆深刻的答案,反而把正确的答案给淡化了。
自然,高考不可能考这些内容,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思想是不是也会造成三观不正呢?
上一学期上课时,我曾经批评过他们的这种做法,当时是觉得他们这样胡扯扰乱了课堂秩序。
因为每每有这种毁三观的回答时,班上总是会特别热闹,所以当时我批评的是影响了课堂秩序。
今天的课上我再次批评了这一种现象,不过今天批的是三观不正。
因为在我看来,孔子是圣人,那是无可置疑的,他们偏要说孔子是为了博取好名声,是虚伪。
我以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在开玩笑,要么就是自己的三观不对,看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有远大理想的、伟大的人存在。
所以这一次我批评他们三观不正,然而我的批评似乎是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他们不过是一笑而过。
也许在他们心里这不过是一个玩笑,不值一提。
但我总觉得拿这些伟人、圣人来开玩笑,是不是也是三观不正的一种表现?
所以即便我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批评是没有效果的,我也还是想说。无论如何,让他们知道我的想法也是好的吧。
为什么有种无奈的感觉呢?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