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受衰老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功课,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让我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自己是多么地脆弱,多么地需要家人。
而在这丧失的过程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趁早去爱去享受。
二、抵制衰老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和亲人好好地享受生活。
稻盛和夫说:活着就要感谢。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时间,这个谁也无法左右的年轮,正在一步步碾向老人们,他们正在远离我们的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还年轻,老人们却经不起等待。
老人最后的时光,陪伴和关爱才是给予他们最珍贵的爱。
年轻的我们,要看到老人需要我们的关爱,一切要及时。
如果我们是老人,也不要只是站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去尝试他们的生活,不要拒绝改变。去穿他们喜欢的衣服,去吃他们喜欢的食物,去拥抱他们喜爱的事物。多去尝试,多去改变,不要以老来界定我们的人生只能如此。
只要你愿意,生活会留给你一束光,照亮你的生命。我们每天都要铭记的事情是:最爱的人会死亡,自己也会死亡。所以才更要珍惜时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忘记死亡,才是人类最大的恶习。只要你不曾忘记,爱就永远不会消失。
三、学会接受最亲近的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独立的生活。
我们要找到亲人期待的爱的样子,去爱他们,理解他们,还有比这样的感情更伟大的吗?
亲情是永远无法被割舍的感情,亲情的认可,是彼此最为幸福的时刻。但一定要认识到,即使再爱孩子,他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我们更要珍惜那些幸福的时光,什么是幸福的时光呢?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那些细碎的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美好,是它们让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
老人们也渴望拥有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空间,这会让他们最后的时光,获得自由和快乐。
老人们的需求并不是只照顾好他们的身体,满足物质需求,他们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
过度的照顾,或者只要老人安全,就好了,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诉求。
心理学家卡斯滕森做了一个调查,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人们也不希望活得毫无价值。相对于延长生命而言,老人们更注重充分享受生活。老年人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真正感兴趣地倾听,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欣赏他们的努力,需要施惠于人来体会自身价值。`
即使老了,也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散发光彩,需要点燃生命最后的光亮,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老人们在这样的时刻,才会觉得有意义,而不是被圈养在家中,像弱者一样被照顾,被对待。
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明白,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时间给予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见证我们的衰老,而是让我们意识到,人时时刻刻需要成长,需要被鼓励,需要被拥抱,需要一切温暖的东西。
四、好好告别的意义,原来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和解。
死亡,让我们更理解自己的悲伤,更加去认识哪些事情没有做好,而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去尽力做好的。
直面死亡的意义,是教我们学会珍惜。珍惜我们能呼吸的每一秒,珍惜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刻,因为这一切你随时会失去。
有的老人不肯接受衰老,不接受自己被当做老人,他们不愿离开家,或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
最好的养老机构,并不是家,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养老院。恰恰是那些能够给予老人们家的感觉的地方,或者是让老人觉得内心舒坦的地方。
无论是辅助机构,还是疗养院,虽然没有尽善尽美,但总有人为之努力着,这些地方也提供了养老生活的一种多元的选择,无论如何,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生活方式就好。
如果有能力提前规划和照顾父母的养老,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没有想到很好的养老方式,请坦诚地和父母讨论,达成共识。
如果自己也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更要量力而行。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指导,比如老年人如何延年益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关注身体及其变化,警惕营养、药物及生活状况,做出必要的改变来重塑衰老。我们要去认真重新思考养老的意义,才能改变自己对养老的认识,才能坦诚地面对衰老。
说到坦诚地面对死亡,我还想与大家探讨最后一个话题——那就是,
不要用攻击来面对内心的恐惧
攻击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
越是对死亡有恐惧的人,越需要清醒,越需要别人的陪伴和倾听,需要交谈,建立信任感。可是,内心只剩下攻击的人,是不会坦诚地面对自己和世界的。
有一句电影台词大概是这么来描述的:
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早已超越了结果本身会带给我们的恐惧。所以,人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恐惧作斗争,与未知作斗争,与自己作斗争,最终变成了一个满怀攻击的人。
所以,他们不会关注当下的生活,无法滋生力量,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才是生命最遗憾的事情。这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负责。
读了《最好的告别》,作者说,善终的意思是,知道一个终点,仍然好好地,心平气和地走下去,才是生活最大的勇气。善待自己的生命,不仅仅是爱自己,更要爱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相遇,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句问候,每一个清晨和黄昏,都请好好地,温柔地相待,这才是活着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学会好好告别,知道终有一天会告别,那么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可以慢慢地告别,用心体会路上的风景,才不枉此生。
就像果壳网主笔游识猷曾写过的一段话: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
只有活在记忆里和心里的爱,才是比永恒还要永恒的东西。
五、接受不可逆转的现实作最后的告别
在预见性的死亡面前,放弃医学干预,接受不可逆转的死亡事实,会让患者避免更多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且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宝贵时间,去完成那些未了的心愿,从而更加丰富、有质量的过完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对于末期病患生命最后的安排,作者高度推崇善终服务理念,相对于医院的技术性的治疗,善终服务更贴近患者以及他的家人所需,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过上相对舒服的日子,在给予患者情感关怀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身心的痛苦,引导患者接受生命的过程,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完成自己的心愿,与亲人们好好道别。
人们在垂死阶段最希望的是能够分享记忆、解决关系问题、确立遗产、与生命讲和、确定留下来的人好好活着。
生命走向衰老是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也无法逾越,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老人们身体机能会在某一天随时走向崩溃,独立自助的生活早晚会无法继续,为此人们应当提早为养老做好准备。
逐渐老去的人们必须依赖家人或是机构的帮助,而在当今社会养老与医疗仍然是每个人乃至每个国家需要深思的问题。
对于末期病人,医生应该更多的去思考病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末期病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最应该的不是关注安全与长寿,而是怎样在最后的日子里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与这个世界做最好的告别!
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会衰老与死亡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在扭转不了的现实面前,让我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对我们来说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无论生命的长短,都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任其圆满无憾!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与结果,而是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能坦然的生,也要从容的接受死,生命尽头这场渐渐远去的目送,便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