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大会,提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贝聿铭,由此,我知遇了大师贝聿铭。
越是了解他的资料,越是感到兴奋和喜悦!其感觉就像:“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老朋友交流”“遇见一个大师,就像能够得到开悟一样兴奋”,其共同点是都好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得到净化、获得提升。
一位大师的人生,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被岁月、技艺、历史和文化打磨无以伦比。如此精湛的人生,于无声无形中给人以激励和感动,让人对人生和世界产生无限的遐想、热爱和期待,是他们创造了美好,书写了令人过瘾的人生。
贝聿铭的成就首先是在“建筑领域”,他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他的设计流淌着他的文化(中西合璧)、历史(走过百年历史的积淀)、生活(他的名言:建筑即生活,生活即建筑)、音乐(他喜欢音乐,在工作中是听音乐的)、喜悦(欢喜心是最最平和、纯粹才能获得)、美好和艺术(只做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情!他的名言,也是我崇尚的: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拥有这些特质的建筑大师,设计的建筑作品不惊艳于世界,又怎能向世界交代。建筑是一砖一瓦建造的,大师也是一点一滴积累、不断修炼完成的,他的品质和他的建筑“天人合一”。他的建筑是他在与宇宙对话,他曾经说“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发人类的创意,我的作品强烈体现了这一精神。我的建筑外形是精心挑选的,并于功能相呼应”。“把建筑看作一种提炼的过程,它应该非常纯洁、清晰”,同时“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他也曾说“最美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回望百年历程,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宝石般璀璨,故乡的苏州博物馆日益展现出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气质。
他的建筑作品是人性美好和建筑的完美结合。我喜欢并爱不释手,他较少写书,就像他一直希望世人透过他的建筑了解他。
除了他精彩绝伦的建筑艺术,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人生品质的追求。
他敏而好学,喜爱读书,追求极致。贝聿铭不仅喜欢读书,还钟爱西方音乐。年轻时,贝聿铭因为母亲擅长吹奏笛子而对中国音乐有所了解,在中国对西方音乐了解很少。虽然他在上海曾经听过爵士乐,但那不是西方古典音乐。他第一次听到西方音乐是在波士顿交响乐厅,那是美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厅之一。当时,他被贝多芬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从此,贝聿铭就经常光顾唱片店并开始收集唱片。后来年老了,听古典音乐仍是他的嗜好。在工作时,贝聿铭比较喜爱听肖邦的钢琴曲。他认为,肖邦的音乐更适合于工作场合,可一边工作一边听。所以,在闲暇生活中,贝聿铭更多地听瓦格纳、马勒和贝多芬后期的音乐。
他天性自由。他认为,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
他注重审美,他说“审美观最重要,年纪轻的人要慢慢加强审美观,将来他可以,不一定他要做建筑师,一定要做艺术家,做经济方面,做银行的也应该有审美观,每一个人要有成就,都需要给予审美方面的教育,教育很重要。”。。。。
他喜爱艺术、文化和历史。他认为,开始设计之前,他必须了解历史、文化和人的背景知识。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理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大师,不仅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建筑艺术,也留下了人生的范本,感谢大师,感谢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