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洞。关于“洞”,你能想到什么?
今天,我的大脑被开了两个洞。
一个是中午的直播,剑飞老师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你以为的能力的差别,而是做与不做的差别。可以做(能力具备)但不做(自我选择),就不会有“成果”;而那些成功的人,能力上或许并没有还特别之处,只不过人家做了,而且一直在做。因为,是在“做”的过程中,有了“做到”的能力,这个能力如果说真有特别之处,就是因为它叫做“稳定”。是的,稳定,是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最大的,也可能是唯一的“能力差别”。
另一个是下午的复盘会,曹老师说:你来初阶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你想达到什么效果?你做这件事的“靶心”在哪里?这些问题,和你“上课的时候要带学员去哪里”的做法,是同构性的。我们做事,不仅仅是为了1、做这些事,更重要的是2、要为自己和团队的成长负责。因为有了1,2才有意义;如果没有1,2就算做成了,也是白干了!
这两个洞,每一个都在我心上重重的敲了一下,然后,打通了两者之间的一个“虫洞”:
看似不同的两件事,如果它们背后遵循的逻辑都是一样的,那么,只要我能用这个逻辑做成这件事(明确自己来初阶的目的并有效达成),就能用同样的逻辑做好另一件事(上课的时候带学员一起去到我们期待的方向)——即使我现在还没有开始上课,但已经可以确定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了,因为我已经深谙它的内核逻辑。这是曹老师的表达,它被称为“同构性”。
而在剑飞老师的语言体系里,它被称为“稳定”:如果一件事你能做到,而且每次都能做到,那么你拥有的就是“做到”的能力;只要有了这个能力,其他(需要这个能力的)事情当然也能做到。
这就是我今天看到的三个洞。
很高兴今天遇见它们,让我有机会在如此美妙的表达链接中穿梭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