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高效备考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四)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四)

作者: 490261181a77 | 来源:发表于2018-08-29 10:00 被阅读1次

    高效备战教师资格证>>点此进入 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或直接搜索【657486651】领取。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2.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

    3.非制度化教育——理念“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考点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 4: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

    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

    壬寅学制1902只颁布没有实施首次颁布

    癸卯学制1904规定男女不许同校首次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沿用至解放初期(时间最长)

    ※巧记:人颁布,鬼执行,长期戌美国

    考点6: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知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考点7: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考点 8:义务教育制度

    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5.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

    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考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考点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1)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个方便的基础;高等几哦啊与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2)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考点 3: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巧记:

    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

    ※巧记:

    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

    3.能力本位论(能力培养)

    4.知识本位论(传授)

    5.宗教本位论

    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 4: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简单

    199.6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考点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物质基础

    4.美育——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考点 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 7: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主体性5.开放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点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分类:了解

    (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

    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历史法

    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收集资料、史料的鉴别和史料的分析。

    (四)实验法

    分类: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

    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中学课程

    中学课程

    ◆考点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辩。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单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考点 2:课程的分类★

    考点 3:课程理论流派

    考点 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考点 5: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考点 6: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考点 7:课程设计的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原理1.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补充: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考点 8: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

    内涵: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课程计划作为依据开展。

    制定依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向学科

    内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

    (三)教材——指向教师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材的编写的两种模式:

    (1) 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 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

    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点 9:教材编写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只是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10: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3.CIPP评价模式

    4.CES评价模式

    考点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型: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

    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

    发展性: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简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重要考点(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lh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