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听说三件事,是在2016年,那个时候满怀热情报名参加了很多在线课程,当时正值付费知识兴起。
三件事出自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这门课程,讲的是每天给自己列出三件要做的事,给自己设定一个靶子,同时跟进自己的达成。
三件事示例这样的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小确幸
昨日总结
这里面有个小确幸就是给自己创造的一个小惊喜,让自己的一天过得不一样的地方。
其实,这个三件事我践行了很久,大约有一年多,但是后来还是慢慢的放下来,感觉是一个打卡行为,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没有从这个工具里加入更多的思考,只是在机械的执行,自然多了文字,少了改变;多了长度,少了深度和宽度。
这几天再次看到这个“三件事”,还是在《超级个体》这门课,我忽然想明白一件事,其实三件事是个好东西,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做记录的理由,而我们习惯上以为自己是万能的、是好记性的,于是每天做很多事,又以为自己可以做了很多事。
分享一个实际例子,我前几天翻出来我在2016年、2017年、2019年和2024年四个版本的网上自我介绍,发现它们有很大的出入,今天我描述自己跟以往有很大的不一样了,而能够发现不一样,还是得益于我当初做了记录。倘若当时没有,现在重新想呢,我怎么能够想起来呢,恐怕写的也是一个自以为的。
那么回到三件事这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每天精简记录,用最小记录单位给一天做个快照,这个是否重要不好说,因为我们记录只是第一步,还要有第二步、第三步,就是定期回顾,做好总结和反思,再去改进,这样形成一个闭环,否则就是一个开口,你怎么能持续从中获益呢。
而且哪怕是长期不获益,就是不记录的理由么,注意这里我用的是获益,我们做什么事都追求有用,这个想法似乎很对,但是也会成为一个阻碍,看不到结果就不投入,那么当你没有开始做如何判断它无效呢,或者就是需要长时间做下去才会慢慢看到一点改变呢,可是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就放弃了,等不了了。
实用主义,我这几天重新认识了它,这个主义有好处,帮助我们做大事、做要事、聚焦目标,但是如果很多事情都拿实用主义来衡量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用我就学、有用我就做,没用就离得远远地,问题是有用和无用这个边界是怎么界定的呢,你确定界定的方式就是合理的么。
此处不做展开了。
记录下我的三件事
每天三件事002(2024-1-18 周四)
1、整理下架材料,征询几位区域同事讨论地理归属用法和现状的建议
2、学习《可复制的领导力》课程第二节,多年后再看依旧收获很大,这个课对我影响很大,有必要要好好学一遍;
3、决心去一次天安门看看,中午时间骑车去了天安门,一个来回三十多分钟不到;
小确幸:
第一去了天安门,这是2024年第一次
重新认识了一微信朋友,因为我的一个评论,发现我们之间是一个集团的、都学过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开玩笑说,我们的暗号就是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位朋友叫做刘莹。
公司发了团建奖品,我成功找到人跟我换了一下,用我的一等奖电饭锅换到了二等奖折叠便携露营车。
昨日总结反思:重新思考了下我是不是在瞎操心,浪费注意力的三件事,莫名其妙的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我是不是在瞎操心,替谁操心呢,替公司,替组织,这真是有点越界了,而且侃侃而谈一些大道理,是不是在纸上谈兵,你都没管过人,你非要说你对管理团队有心得,你都没有搬家去深圳,非要逼着问领导什么时候去,这些事需要我操心么,跟我的生活和工作又大多关系呢。如果没关,我在干什么,没事闲的;如果有关,那么你能左右谁,还是希望影响谁,改变一个成年人的思想难于登天,更何况改变一个企业的高层、高高层的,你是开天大的玩笑吧。
所以后面我会忍住不谈企业的建议了,不是没想法,而是提这些东西,感觉是在提建议但是本质还是在提问题,因为落不了地,我自己能执行么,不能,那我说的是不是废话呢。不要偏激,不要愤世嫉俗,更不要做个毒蛇和狂犬,踏踏实实行动和做点事最好。
我没有随便议论组织的资格,哪怕有一天有资格了,更不该瞎说,慎言慎行。
不患无位,患所以位。
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