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遇
对万维钢有印象,是来源于朋友的在得到赠予的电子书。
署名为万维钢解读的书,有着远超同类型书籍的完整而清晰逻辑结构,听一遍就会折服于作者的功力。
其实得到的学习圈内早已盛行有这么一句话:万老师出品,必属精品。
如此有口皆碑的实力,在等待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寄送的时候提高了期待。
思维
万万没想到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现在虽然不再是鼓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更有甚者,对于只有逻辑推理却缺少人情洞察的人,批判跟嘲笑日益剧增。
“不懂得做人”什么时候甩出来都是杀伤力值一万点,可以瞬间抹杀其他优点,耿直的技术型人才躺枪无数。
但其实,这其中更多的是对理工科思维的误解,包括理工科出身的人,因为过于重视术而没有把握更为本质的东西,从而视而不见地错过这么件开挂神器。
李笑来说,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如你想象。
客观世界不会让你陷入困境,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客观世界并非按照你的主观逻辑运转。
程序员出身的王小波说得更精辟: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个例就是自己,但是以自己来推论所有人所有事,就是以个体推无限,从逻辑上来讲多么不靠谱。
绝大多数的人难逃这个推己及人的逻辑困境,有幸的是修正这个偏差可以靠理工科思维。
为什么呢?
因为理工科的结论,要么经过科学试验,要么逻辑推理,要么统计得到,程序正确本身保证了结论的正确。
概略
全书以博客体的形式写就的,参考的资料详尽,行文讲理依据综文学、社会现象、数学、心理学、脑认知科学,正如查理芒格所说的,极尽可能的跨学科。
万维钢是中国成长,后赴美国,这样背景可以让他手握科技前沿的第一手信息,格局纵跨中美,文章贴近国内生活兼视野辽阔,基于工科高效原则,信息质量高且浓缩程度高。这样的特质贯穿全书。
书读多了就会挑剔,但不得不说本书经得起这种挑剔。
印象深刻的概率论跟刻意练习的两篇,非常精彩。混沌研习社李善友的认知升级第一课讲刻意练习,素材正是来源于此。而下面也将重点解读一下。
概率论
与工业革命时候认为只要按照规律行事,人定胜天的观念不一样,现在社会饱受随机跟不确定的教训之后,渐渐地转移关注点在于复杂系统上。
要理解不确定跟随机,就必须理解概率论。
概率论其实大多数人在中学的时候学过,只不过当时的着眼点都在算术上,完美的错过最有用的部分。好在,如果一件事情果真有意义,你总会有机会再次遇到,这次由万维钢补充那块缺失的关键拼图。
1.随机
这就是概率论的最基础的思想,有些事情就是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没有原因,没有为什么,没有目的,就是莫名其妙。
这对于需要逻辑自洽的人类物种来说是很难接受。你肯定见过,现实里,理由再荒诞,也有人持有,也会有人接受。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接受一个无理由的事情。
但是随机就是没理由,这个概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可想而知,能接受的人跟不能接受的人,是活在怎样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因为随机的存在,对于成功跟失败过度解读都无益。
因为这会引导你去不该努力的地方努力,检讨原本无大碍的小缺点,且消磨自己的信心,你不知道只是上帝在投骰子。
在随机在主导下,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再开始一次。
2.误差
绝大多数的事情不是完全随机,更多是必然因素加偶然因素共同作用,这带来一个什么后果?
就是结果会波动,带来误差。
(此处其实有个比例问题,必然因素占比要超过偶然因素,不然就由着随机主导了。)
必然将结果落在一个值上,而偶然就会让它这次偏小一点那次偏大一点,结果会变成一个范围。
像是钟形曲线一样,居中的情况多,但是偶然也会出现往两边的数值。
今天比昨天轻了0.01kg,这是真的轻了吗?不是体重秤本来有的误差?
3.赌徒谬误
连开了3次大,下次一定开小?
不,概率告诉你下次开大开小概率还是一样的,买哪个都没差。
因为随机就是不问过去不问未来,每次都很任性。
随机不等于均匀,当你尝试的次数不是成百上千次足以使得规律呈现时(大数定律),下一次还是什么都有可能,不能预测。
4.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寻找规律
人是以连续的方式理解世界,就是要寻找解释万事万物的因果,哪怕是杜撰雷公电母。
发现规律是一种本能,任何时候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说人脑是很擅长寻找规律的,甚至可以在没有规律的地方找规律。
但是很可惜世界运行规律很大部分是受随机左右,理解随机性是个反直觉的行为,却能让你真正的明白,股市里短期的波动完全算不上走势。
5.小数定律
就是当数据不够大的时候,什么极端情况都可能出现。
是的,可以表现得很有规律,也可能很扯淡。
一群盲人摸象,摸到是腿的那四个人一定认为大象是柱子,而摸到鼻子的人不这么认为。
刻意练习
你一定听过一万小时定律,成功无他法,时间造专家。
异类一书出来之后,给普通人燃起了逆袭的希望。
但是,不想想,只要工龄够,随便哪个人工作个一万小时都不是个稀奇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平凡到捞不起来?
那是因为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是附带条件的。
而鸡汤被人痛恨,就说的是,热气腾腾地端来了汤,却没有给勺子。
这就给勺子。
其实一万个小时定律的核心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方法,也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方法跟策略是那个1,尔后时间才有在后面加0的意义。
刻意练习四关键: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训练的内容拆成针对性的小块,只针对小块重复练习;
3.练习的全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要全神贯注。
本篇章是非常出色的一章,展开来说就是:
1.学习区
刻意练习是改造人体的过程,目的在于建立新的神经元链接。
所以舒适区的学习跟练习都没有意义,学习练到自动化就是将自己练废了。
因为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脑回路,也即是无效的。
所以得欢迎那些让你不适的观点(前提是正确),那是改变,那才是有效的学习。
2.针对性重复
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基础训练,也就是掌握套路。
套路才可以将零散的信息结构化,结构化是长期记忆的特点,也就是刻意练习让技能长在身上。
货真价值的大量重复,才得以将套路凭借丰富的现实体验刻进大脑皮层,高度针对性保证了这种雕刻工作的全面跟精准。
3.有效反馈
反馈,哪怕是水平不高的反馈都很重要。
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
因为你不知道做对了没有,在错误方向效率越高越可怕。
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要快速识别错误点改正,即时反馈才能保证这种时效性,所以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徒制。
4.全神贯注
比起时长,刻意练习更强调的是注意力。
因为时间本身并无产出,有产出的是注意力。
能保证这种长期注意力的人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人一生的唯一坚持是半途而废。
刻意练习苦,但是最终有做到的人,这样的人一是功利,二是兴趣。
二者都是激励作用,内部激励比起外部激励的优势是,可进入持续的正反馈自产自销。
兴趣决定一个人可在什么领域刻意练习,因为兴趣的内驱力可抵消刻意练习的苦闷。
兴趣是天生的基因优势。自然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基因,而人可以去寻找基因所喜欢的环境。
归根到底,理工科思维最有意义的是,他属于一种底层逻辑,底层算法,他影响上层建筑,牵连甚广;
同时是李笑来说的可繁殖的知识,还可迁移,这个时代最有学识的人都多多少少进行概念跨界,理工科概念越来越被青睐;
拥有前两个特质的事物,一旦进入正反馈,就是走复利增长曲线,呈指数级爆发式增长。
这样事物可不常有,能抓住的人都会明白自己的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