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周日的活动踩点,返程到达草房时已3点多,等公交又迟迟不来,于是向兔子提议骑ofo走近路回学校,时间应该和公交差不多,又可以用骑行做锻炼。所以今天把跑步换乘了骑行9.8公里,用时50分钟(还是比预想的骑得慢,下次选大轮的车会更快些)。
2. 本想今晚过妇女节就放松放松,开个零食趴,躺着看看视频,躺着躺着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暗暗鞭策我,今天的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呢,才第4天就坚持不了啦?我可不想自己就轻易放弃。于是翻开《陶行知谈教育》,坚持看完了长长的一篇《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看到一半觉得太长了,想睡觉,还是又不想半途而废,坚持看完洗澡写作,坚持下来对自己还是挺满意的,不会因为放弃责怪自己、悔恨而心里不舒服。
这篇文章,对同心童子军的发展还是很有启发的,同样面临缺老师,缺资金,缺教材,缺场地,社会风俗偏见等等难关,大众的教育由大众去出力,处处提到“小先生”的巨大作用,“小先生”是灵活的,是连接社会大众的小因子。童子军也可以尝试发挥孩子们自身的力量,让他们作为“小辅导员”“小宣传员”“小教材编写者”……等等,这才能成为儿童为主体的生活教育。儿童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创造的参与者。根据这些童子军的职能要素,去设计同心童子军的组织体系,这篇文章有很大借鉴之处(要重读)。
今日收获:早上在地铁里和兔子有些沟通不畅,起因于我表达时只提了一个小点,兔子以为我把咱们自己的重点都全然抛去,有些急躁地反对我,但其实我并不是要只提那一小点,而是想把这一小点也可以加进合作内容,于是兔子误会了。其实我们在处理事情,沟通时,说的人很容易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言片语,碎片信息,听的人又容易以为这只言片语就是对方全部观点,于是就产生误会,如果听者因为这个理解而引起情绪波动,言辞激烈,又会激怒对方,于是对话就不是去弄清事情,而变成了情绪主导下的对抗(换言之,“吵架”)。让他人误会、误会他人、情绪抢占理性,这让很多时间浪费在无益于事情处理的沟通或吵架上,还伤害双方的关系,得不偿失。
所以,我想以后在沟通上:
(1)作为说者,在表达观点时尽量把话说完整,加上条件前提或针对的情况,再说论点。在快速的大脑运动中,想到一点说一点,可能是怕自己再去组织精准的表达会让自己遗忘,不知道是不是人脑的普遍惯性,如果如此,得刻意训练自己别着急想清楚再说。
(2)由于说者作为一个主动者(对话发起者)头脑惯性改变艰难,可以先从做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做起,听者作为相对被动者(第一个对话的回应者)应该要运用自己的思考空间(不像说者会被突然想到的一点占满思考空间,直接触发语言表达),不急于产生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先向对方确认其观点的确切含义,用平和的语气问“您是说……对吗?”或“您的意思是……,是这样吗?”。听完对方的话后,要停一停,这个“停一停”有两个作用:一是等待对方不再表达,以免对方还没表达完自己就打断了;二是让自己大脑冷静一下,不要被偏见占据,保持平和的情绪,与对方确认其观点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