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
设计一种数据结构,用来存放整数,用来提供3个接口:
- 1、添加元素
- 2、获取最大值
- 3、删除最大值
获取最大值 | 删除最大值 | 添加元素 | ||
---|---|---|---|---|
动态数组 / 双向链表 | O(n) | O(n) | O(1) | |
有序的动态数组 / 双向链表 | O(1) | O(1) | O(n) | 全排序有点浪费 |
BBST | O(logn) | O(logn) | O(logn) | 杀鸡用了牛刀 |
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结构?
堆:获取最大值:O(1);删除最大值:O(logn);添加元素:O(logn)。
2、堆(Heap)
堆(Heap):也是一种树状的数据结构(注意不要和内存模型中的“堆空间”混淆),常见的堆有:
- 1、二叉堆:Binary Heap,它的逻辑数据结构和完全二叉树相同,所以又叫完全二叉堆。但是其物理结构是数组。
- 2、多叉堆
- 3、索引堆
- 4、二项堆
- 5、斐波那契堆
- 6、左倾堆
- 7、斜堆
堆有一个重要的性质:任意节点的值总是>=
(<=)子节点的值。
- 如果任意节点的值总是
>=子节点的值
,称为:最大堆、大根对、大顶堆。- 如果任意节点的值总是
<=子节点的值
,称为:最小堆、小根堆、小顶堆。
image.png
由此可见:堆中的元素需要具有可比较性
和二叉搜索树相同。
2.1、接口设计
public interface Heap<E> {
int size(); //元素的数量
boolean isEmpty();//是否为空
void clear();//清空元素
void add(E element);//添加元素
E get();//获取堆顶元素
E remove();//删除堆顶元素
E replace(E element);//删除堆顶元素并新增一个新的元素
}
3、二叉堆(Binary Heap)
- 二叉堆的逻辑结构就是一个
完全二叉树
,所以也叫完全二叉堆
。 - 鉴于完全二叉树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
二叉堆的底层(物理结构)
一般使用数组来实现。
image.png - 索引i的规律(n是元素的数量)
1、如果i = 0,它是根节点
2、如果i > 0 ,它的父节点的索引=floor(( i - 1) /2)
3、如果 2i + 1 <= n - 1,它的左子节点的索引=2i+1
;
如果2i + 1 > n - 1,它无左子节点。
4、如果2i + 2 <= n - 1,它的右子节点的索引=2i + 2
如果2i + 2 > n - 1,它没有右子节点。
3.1、get()
get()方法是获取堆顶元素,堆顶元素就是数组索引为0的元素
/**
* 获取堆顶元素
*/
@Override
public E get() {
emptyCheck();
return elements[0];
}
3.2、最大堆-添加add(E element)
以下图为例,描述一下添加的流程
添加流程总结如下:
node为新添加的节点
循环执行如下操作:
- 1、如果node的值 > 父节点的值,则与父节点交换位置。
- 2、如果node的值 < 父节点的值,或者没有父节点,则退出循环。
这个循环过程叫做:上滤(Sift Up)。
上滤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具体实现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E element) {
elementEmptyCheck(element);
ensureCapacity(size + 1);
// 1、先添加到数组的最后
elements[size] = element;
siftUp(size);
size++;
}
/**
* 上滤指定位置的元素
*
* @param index
*/
private void siftUp(int index) {
E element = elements[index];
// index>0表示有父节点
while (index > 0) {
int parentIndex = (index - 1) >> 1;
E parentElement = elements[parentIndex];
if (compare(element, parentElement) <= 0)
break;
//交换位置
E temp = elements[index];
elements[index] = elements[parentIndex];
elements[parentIndex] = temp;
// 重新赋值index
index = parentIndex;
}
}
最大堆-添加的优化
- 一般交换元素的位置需要3行代码,可以进一步优化:
将新添加的节点备份,确定最终位置后才摆放上去:
image.png
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E element) {
elementEmptyCheck(element);
ensureCapacity(size + 1);
// 1、先添加到数组的最后
elements[size] = element;
siftUp(size);
size++;
}
/**
* 上滤指定位置的元素
*
* @param index
*/
private void siftUp(int index) {
E element = elements[index];
// index > 0 表示有父节点
while (index > 0) {
int parentIndex = (index - 1) >> 1;
E parentElement = elements[parentIndex];
if (compare(element, parentElement) <= 0)
break;
//将父元素存储在index位置
elements[index] = parentElement;
//将父元素index赋值给
index = parentIndex;
}
elements[index] = element;
}
3.3、最大堆-删除-remove()
remove()删除的是堆顶元素。
使用下图描述下删除的过程:
删除过程总结如下:
- 1、将最后一个节点的值覆盖根节点的值。
- 2、删除最后一个节点。
- 3、循环执行以下过程:(
上图中的43为node
)
a、如果node<
最大子节点的值,则交换位置。
b、如果节点>=
最大子节点的值,或没有子节点,则退出循环。
这个过程称为下滤。
具体的实现如下:
/**
* 删除堆顶元素
*/
@Override
public E remove() {
emptyCheck();
int lastIndex = --size;
E root = elements[0];
elements[0] = elements[size];
elements[size] = null;
siftDown(0);
return root;
}
/**
* 让指定位置的元素下滤
*
* @param index
*/
private void siftDown(int index) {
E element = elements[index];
// 退出没有子节点或者指定位置的值大于子节点的值,二叉堆的逻辑结构是完全二叉树,所以叶子节点的个数为n/2
int half = size >> 1;
while (index < half) {
// 完全二叉树如果有一个子节点肯定是左子节点
int childIndex = (index << 1) + 1;
E child = elements[childIndex];
// 右子节点的位置
int rightIndex = childIndex + 1;
// 选出左右子节点的最大节点
if (rightIndex < size && compare(elements[rightIndex], child) > 0)
child = elements[childIndex = rightIndex];
if (compare(element, child) >= 0)
break;
// 将子节点移动到index位置
elements[index] = child;
// 给index重新赋值
index = childIndex;
}
}
3.4、replace()
replace()的作用是删除堆顶元素,并添加新元素
/**
* 删除堆顶元素,并添加新元素
*/
@Override
public E replace(E element) {
elementEmptyCheck(element);
E root = null;
if (size == 0) {
elements[0] = element;
size++;
} else {
root = elements[0];
elements[0] = element;
siftDown(0);
}
return root;
}
需要注意size==0的情况。如果数组为空,则直接添加即可。
4、最大堆-批量建堆(Heapify)
批量建堆就是将存在的一堆数据批量的添加到堆中,而不是遍历数组将元素一个一个添加到堆中。
批量建堆的方式有两种:
- 1、自上而下的上滤。
- 2、自下而上下滤。
4.1、自上而下的上滤
image.png代码如下:
/**
* 自上而下的上滤
*/
public void heapify1() {
for (int i = 1; i < size; i++) {
siftUp(i);
}
}
4.2、自下而上的下滤
image.png代码实现如下:
/**
* 自下而上的下滤
*/
public void heapify2() {
for (int i = ((size >> 1) - 1); i >= 0; i--) {
siftDown(i);
}
}
4.3、批量建堆-效率对比
image.png- 1、自上而下的上滤
1、所有节点的深度之和
a、仅仅是叶子节点的个数就有n/2个,而且每一个叶子节点的深度都是O(logn)
级别的,因此在叶子节点这一块就达到了O(nlogn)
级别了。
b、O(nlogn)的时间复杂度足以对所有节点进行全排序。
- 2、自下而上的下滤
1、所有节点的高度之和
a、假设是满树,节点总数为n,树高为h,则n = 2^h - 1.
b、所有节点的高度之和H(n) = 2^0 * (h - 0) + 2^1 * (h - 1)+2 ^2 * (h-2)+....+2^(h-1) * (h-(h-1))
推导过程如下:
H(n)=h*(2^0 + 2^1 + ...+ 2^(h-1)) - [ 1 * 2^1 + 2 * 2^2 + 3 * 2^3 + ... + (h- 1) * 2^(h-1) ]
H(n)=2n-log2(n+1) = O(n)
5、如何构建小顶堆
在构建大顶堆时添加、删除时我们都是使用compare()方法进行比较的。
private int compare(E e1, E e2) {
if (comparator != null)
return comparator.compare(e1, e2);
return ((Comparable<E>) e1).compareTo(e2);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