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进入达标课磨课,上午第三节,妍妍在我班上了《月光曲》第二课时。

课模仿的某网上优质课,环节新奇,如谁是卧底、拍照取证、快问快答之类,老师和颜悦色,学生轻松积极,一节课学生笑声不断。单看这些,似乎觉得,这课应该还不错,如果不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话。
第四节还是我的课,上课开始,我问学生,刚才的语文课我看大家状态积极,表现不错,你们觉得咋样?是不是上的挺开心?孩子们一片哗然,笑着说是挺开心,玩了一堂,啥也没记,问我第二课时重点在哪里,我告诉他们是第九自然段,能根据课文语言展开想象,欣赏三幅画面下曲子的旋律变化,体会音乐的神奇魅力,认识虚实结合的写法。有的学生说就说那还得重新上。我告诉他们,有时候好玩的开心的课就如同新鲜的街边小吃,好吃,但营养不够,不能常吃,但偶尔一次还可以。
于是,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九自然段,找出皮鞋匠联想的画面,感受三幅画面下音乐的旋律变化,听音读文字感受,学生们认真地听、思考品悟,一节课虽不热闹,看着就是循规蹈矩,但直到结束,围绕目标学生学的扎实,课本上笔记充实。
所以,有时候我们上课切不可一味追求热闹,生怕归于平静了的课就是失败的,教学设计还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些课就必须学生精心品悟思考方可,也不可生搬硬套名师教学,毕竟我们不是名师,语文积淀和素养达不到,学生也有区别,不同地区考务导向可能也不同。
再者,从今天的课后学生们的交流可知,学生从一年级上到了六年级,少说也经历了八九十来位不同老师任教,对于课堂的时效高低他们也是可以有所品评的,如果不能够创新,那就不偏离目标,规规矩矩扎扎实实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只要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我觉得就可以了。
不过,那句褚主编说的“好课自带设计感”仍然牢记在心,也一直刺激着自我,语文教学的路上,自己还需要多学习勤思考,力争每节语文课设计时也有自我的一点创新,哪怕是一句话如何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