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有个大概4-5岁的小男孩,高高兴兴的进门来,“不许看玩具”后面跟着一个不耐烦的声音,说话间孩子已经站在玩具边上,孩子没有跟妈妈继续走,看着货架上的玩具,一边把手放在一个变形金刚上“妈妈我想这个,这个我都没玩过”。
他妈妈很快拿了一瓶牛奶过来“看什么看我是不会给你买玩具的,你想都别想,我告诉你……,快走啦……”。妈妈念叨做昨天的什么事,催促着快走。
男孩嘴巴一扁,向我飘了一眼,不凑巧的很,我的眼睛刚好落到了他稚嫩的脸蛋上。他马上低下头,眼睛看着地下,身体有点摇晃但脚没有移动的意思。接着抬头飘妈妈一眼的时候,妈妈也正看向他,但眼睛应该是不温柔的,“你走不走,都不怕丢脸的你,那么大了还整天玩具……”。我只听见嗤的一声,我以为是孩子笑,心里想这孩子心里能量好高。我特意看向他,原来是想哭不敢哭,又没忍住,所以一噗嗤鼻涕和眼泪一起跑出来了。同时听见他妈“咦,羞死人嘞,脏死了,看你那样……”还在喋喋不休的妈妈气的狠狠地把孩子拉走了。留下一个张大嘴巴想说什么没对象说的我,看着孩子被强行捉走,心里还有口气出不来。我赶紧回回神,特意做了几个深呼吸。
我在心里默念“孩子,你放心,你配得上你喜欢的玩具,你有资格哭,你值得拥有你想拥有的,你有能力不高兴时就不高兴的表达。”
全靠这种场景只是个别,现在的父母已经越来越多能够温柔对待孩子的情绪了。感觉心里一阵压抑,想起自己以前也会不允许孩子发泄情绪。也许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才那么有触动。
有时候,虽然能想明白很多事情的发生,但心里就是接受不了。大道理人人都懂,情绪却难以自控。如果一直没有被允许有情绪,会觉得有情绪是无能的表现。反而会在不合适的时候乱发脾气。
如果一直都是在回应看得见的现象里张大。也没有去注意过别人的内心世界,内心情感的真实情绪。就会不懂怎么回应情绪,也不懂回应情绪的重要。
最受伤的是当一个人呈现出内心感受,却被不允许的场景。特别是那种被认定“呈现感受就是代表无能”的时刻。简直就是把人推向了一辈子也不敢爬不上来的黑洞里。看得见外面的美好,也懂美好,就是觉得自己无力,不配得。那么也许要用一辈子来疗愈童年了。
如果可以这样说也许孩子能够接受。
孩子说要买这个玩具,妈妈说不能买。孩子得不到玩具哭了,耍无赖也好,真心喜欢得不到的真心伤心的哭也好。
蹲下来,温柔看着孩子“玩具今天是不能买的,你很喜欢这个妈妈却不给你买,你很伤心是可以,你想哭妈妈也允许你哭,妈妈会在这里等你哭到够。”如果孩子哭声小一点了就继续说“你可以继续哭,也可以选择不哭,你可以选择再看几眼玩具,也可以选择起来走开,你可以选择现在想着这个玩具,也可以选择不想它。你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或者还能选择张大后自己设计更高级的玩具。也可以……。”多说几个选择,孩子可能就被你绕晕了,忘记哭了。
这样说的话,孩子不会觉得是他不够好才不能拥有这个玩具。他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选择的。
而且,像前面的孩子,其实是被妈妈提醒才更注意玩具的,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更容易发生。更何况,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