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第二天,还是感觉“茫”,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一直在买菜、做菜之间徘徊。买了菜考虑如何做菜,做了菜,考虑下一次买什么菜好?
感觉生活好简单,又好复杂。
也有担心的,不知道买的菜孩子们喜不喜欢吃,做的菜合胃口吗?
有空的时候,会问孩子,爸爸做的菜好吃吗?
孩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会马马虎虎说一句,“还可以吧。”后来不说话了。
我还是疑惑,这菜做得好不好吃。“还可以吧”是什么意思?是好吃吗?
我认为“还可以吧”是一种褒奖,毕竟孩子是吃得下饭的,或者说是吃饱了的。作为家长,孩子吃饱了饭就放心了。
至于菜好不好吃,还需要仔细观察。例如饭菜吃的多不多,咽饭的时候是否面带微笑,是否一夹接着一夹的狼吐虎咽,默不做声的,直到吃饱饭。
有了这样的效果,不需要孩子说,菜的味道好吃。
我一直以为,呆在家里做个煮男没有很大的出息,所以平时对于厨艺方面的学习,甚少,总觉得做菜是能干女人在家干的事。
男人是干大事的,做饭太大才小用了。
后来发现这种观念不对,同样的一道菜,在你的勺下变得难吃,而别人却能做得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是一种享受,这种改变也太大了吧!
你为什么不学着做菜,去讨好敏感的味蕾呢?
又没听人讲,做大事的男人不能做小事。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现大事也不知道如何做,做小事毛病多。
但做小事至少知道方法,把那些内心浮躁的成分去除,做出来的事至少是自己满意的。
后来我慢慢来学会掌勺。
慢慢的对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什么样的菜该放多少盐,什么样的菜得多放葱花,什么样的菜放了新鲜辣椒后还可以放些辣椒粉。那样做好吃。
怪,你怎么懂得这么多,老师又没教你。
此技无它,唯手熟尔,一切全靠经验。
吹牛吧,做菜没有学?从小帮娘烧火,看做菜也有几十年,耳濡目染,做菜的思路也八九不离十。
确实是,有些菜品是学会了些。小时候伙食差,吃蔬菜居多,南瓜、茄子、豆角等样样有。做蔬菜的方式单一,菜锅里放油,七分热后,放蔬菜,翻炒几下,菜变色后,来一瓢水,大火烧开,待煮熟后,放盐,放味精。
不讲味道,能咽饭就行。要是实在不好吃,咽不下饭,就去坛子里抓几根腌豆角或霉豆腐下饭。
吃饭讲究味道,不记得是哪个年月的事。在我的心里,还一直践行着吃饱喝足的饮食习惯。没想过吃喝之间还有味道的差异。
也许,是孩子们惯出来的。
他们吃不下饭的时候,就说不好吃,为娘的心疼,就变着花样做些好吃的,哄着孩子们吃。
其实,再好吃的东西,他们也吃不得哪点,一碗小米饭就够,菜再好吃也要看心情,肚子饱了,菜碗里也不见他多动筷子。
孩子们三餐之外的零食吃得多了,自然不想吃饭。那像我们小时候,三餐是主食,不吃肚子饿得慌。
现在的孩子,饿了会有东西吃,一日早已大于三餐,饿不着孩子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0252/16a80768921587a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0252/3be87e29f8967a9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