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我自己,我偏向于2号助人型和9号和平型人格。平时喜欢帮助别人,却不懂得拒绝;遇事随遇而安,万事以和为贵。所以难免常常委屈自己。
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切身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也深深感受到了生命个体的弱小,知晓了一个生命个体,有所能,也有所不能,在力有所不及时,万不可委屈自己的身心去满足他人的需求。于是,在后来的人际关系中便渐渐地开始学习拒绝。这个拒绝,不是偷懒,更不是对他人所求漠不关心,只关乎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当然,固有的人格不是说变就变的,我之学习拒绝终究不是他人不假思索之拒绝。再者,虽然认知上知道超过身心承受的极限,身体会再度反抗,但当身体稍微恢复,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时,生病时的无助感无力感便渐渐模糊起来,以至于当他人向我提出需求提出帮助时,也又过犹豫,但终究是答应了,即便此时明知力有所不逮。
“君子成人之美”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委屈自己而成全他人,是在“成人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在大文化背景下,即便力有不及也要去满足他人,在己,觉得是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殊不知,如果你满足的对方懂得感恩,你的这种无我无私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如果满足的对方不懂得感恩,你反而因为无私失去了自我。
没有自我的人,他人消费着你的友好,你的善意,理所应当地享受着你的劳动成果,心里却无视你的善,你的善自然也不值得被温柔以待,从深层次来说,这时的善,考验了人性。有人说“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就是对自己的伤害”在这里有了注脚。此时的拒绝,就不仅仅是对生命的负责,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关乎生命的尊严了。
善良至少要留给懂你好的人,这是不绝拒的前提。
对于不懂得感恩的人,还是多拒绝好,免得因你的善而凸显了他人的恶,免得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虽然,我依然乐意去帮助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