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北大边缘人的故事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记京城游学堂堂主柳哲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记京城游学堂堂主柳哲

作者: 柳志儒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3:33 被阅读192次

    柳香芹

    柳哲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柳斌杰合影留念

             柳哲与柳斌、柳斌杰在教育部会议室座谈会后留影纪念

    柳哲与原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先生合影留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柳斌杰接见柳哲等柳氏宗亲后留影纪念

    柳哲与北大校长许智宏旁听完孔庆东课程后交流

     2018,京城游学堂已经走过十个春秋,回想起10年来的发展历程,堂主柳哲侃侃而谈,情到深处,泪眼朦胧。一个江南汉子,漂泊京城,用韶华青春,演绎出了别样的人生。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京城游学堂,是心灵的寄托,更是他实现远大抱负的窗口。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他痴心不改,咬定青山不放松。打开尘封的历史,故事如串珠不断,人物活灵活现,一桩桩、一件件,扣人心弦,感人至深。走近他,聆听他的故事,让人永远年青,永远热泪盈眶!

    柳哲,生于1970年,浙江兰溪人。出身寒门,家境贫困,父母识字不多,两位颇有文化的伯父,是十里八乡的骄傲,自然也成了柳哲心中的榜样。孩提的他,经常缠着大伯学识字,听故事,讲古诗。上小学,哥俩干完家务活,就比着赛的读书,为争油灯亮光,冒着黑烟的煤油灯,经常燎着他们杂乱的头发。一通手忙脚乱的“灭火”后,迎来的是父亲的一顿爆揍,那年头,洒一灯煤油的“罪”有多大,可想而知!

    五年级,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诵《送东阳马生序》,乡贤宋濂的苦读精神,让柳哲懂得了好学上进。从此,到处借作文书,攒钱买课外书,读、抄、写,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时,开始在《少年文艺》、《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文字。小小的收获,点燃了他的文学梦。由于痴迷文学,功课受到影响,高考失利。哥哥复读,柳哲当起初中代课老师,想赚到钱出外拜师学艺。这期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他,被推选为家乡国庆村的团总支书记,办《国庆青年》,开展扶贫救困等活动,一度受到当时团中央、省、地市领导刘奇葆、沈跃跃、肖东升、茅临生、王辉忠、金中梁等的赞赏与肯定。他因成绩突出而被当选为第二届共青团金华市委委员。由于年轻气盛,不愿流入俗套,请客送礼,加上缺乏社会经验,遭到排挤,他愤而离开团工作岗位,供职于横溪文化宫,后又转到浦江县图书馆工作,发掘抢救一批地方名人文化资料。

    先祖柳贯、乡贤宋濂、曹聚仁等的事迹,深深的温暖着他、感染着他,让他迷恋上了乡土文化研究。毕竟功底有限,研究起来困难重重,于是萌发了去北大求学的念头。机缘巧合,得到时任北大中文系办公主任、老乡张兴根先生的鼓励与支持,怀揣父母多年积攒下来娶媳妇的三千块钱,负笈北大,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

    从偏僻小山村到中国最高学府,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兴奋之余,除了紧张还是紧张,新鲜事物令人应接不暇,麻烦也接踵而来,蹩脚的普通话影响与人交流、图书馆办证受阻、没有饭卡走不进食堂、拿文凭得花一笔不小的钱等等一系列问题,让他貌似强大的内心遭受重创。  

    苦难的生活,在柳哲花完手里最后一分钱时拉开了序幕。搬砖头、抄信封、偷住学校逼仄的小储藏室、断顿缺炊吃不上饭、住未名湖边的椅子、频繁搬家、行李被房东扔的满地都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柳哲咬着牙熬过一个个难关。

     强烈的求知欲望,让柳哲乐此不疲地奔走穿梭于北大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光华管理学院等院系之间,名师课程、名人讲座、学生社团,令他大开眼界,结识了师友,砥砺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决心,相信自己一定也会有出彩的机会!

    未名湖畔,博雅塔旁,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北大的精神营养,感受着北大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学术氛围。在这里,多少游学者,如痴如醉,追求梦想。虽然没有学籍,没穿校服,也未曾佩戴过北大校徽,但他们与北大科班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分享宝贵资源。

    柳哲与原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先生在侯仁之题字的未名湖纪念碑前留影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艰难的生活,煎熬的是肉体,在精神世界里,他们勇做强者!化蛹成蝶,走出北大,奔向世界各地,有的通过考研考博成为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有通过创业开办公司功成名就,有的著书立说声名远播,总之,精彩人生,尽情绽放!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与平民教育思想,在北大教授的身上得以体现。他们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张岱年、侯仁之、季羡林、吴小如、许智宏、周其凤、厉以宁、段宝林、楼开炤、张兴根、钱理群、费振刚、陈平原、贺卫方等北大教授,都曾无私关怀、帮助过柳哲。北大用餐难,一卡难求,北大原党委书记王学珍,就将这份“福利”让给了他。

    我与北大原党委书记王学珍

    我与北大校长周其凤

     北大三角地,五花八门的广告,吸引着每一位学子,也牵动着每一位旁听生的心。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北大的课堂,对所有人开放。每个系的课程表,在系办公室的公告栏,或者相关渠道,不难查询。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也决不会去盘查与诘难。你可以聆听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洞察全国乃至世界前沿讯息。只要你有胆量与才华,允许与名流,现场提问与交流。

    北大的一草一木,“一塔湖图”,无不镌刻着一代代北大边缘人的历史丰碑。毛泽东、瞿秋白、陈毅、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李苦禅、许钦文、柔石、胡也频、杨沫、金克木、张充和等等,无不从这里走向成功!先辈的事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求知者慕名而来,在这里沉潜涵养,蓄势待发!

    高温酷暑,挥汗如雨,天寒地冻,挑灯夜读,柳哲身无分文,却心怀天下,破万卷诗书,慕圣贤之道。进入图书馆,遨游书海,问道圣贤,放飞梦想。

    人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控生命的宽度!游学的生涯,奠定了人生的根基 ! 他没有贱卖自己的青春,而是执著追求自己的梦想。柳哲在北大教授推荐下,到北大出版社兼职,专业校对《全宋诗》,收入稳定,生活安定,成家立业。他半工半读,自费研究曹聚仁、家谱文化,首次提出“北大边缘人”,组织“爱心大家庭”,发起成立北大边缘人互助中心、曹聚仁资料研究中心、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谱牒学堂等公益机构,起草发表《中国家谱复兴宣言》,编著出版《柳氏名门》等,发表各类文章数千篇,被媒体誉为“北大游学代言人”。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正当踌躇踌躇满志的柳哲欲展翅高飞时,残酷的现实折断了他理想的翅膀。

      2007年8月,爱人抛下一双儿女,留下一纸信笺,离家出走。尽管信笺的字里行间,早已透出爱情的苍白无力,但柳哲绝不相信爱人真会绝尘而去。他安顿好孩子,骑着自行车黑白的奔走在北大周围的大街小巷,坚信能找回妻子。这些年来,爱人由于不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经常耍性子,一般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这次一定又是故伎重演,寻找存在感。几天下来,直觉告诉柳哲,判断可能失误。这下,他真急了,求助朋友,打爆了电话,最后报了警,一切都是徒劳。几天几夜没合眼,嗷嗷待哺的儿子哭哑嗓子,女儿发烧三十九度八……他的精神世界一度崩塌。他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一心追求梦想忽略了家庭?难道真的如爱人说的那样“走错了人生路”?想着想着就开始懊悔自责,反反复复,在痛苦中煎熬。慢慢的,他恢复平静,面对现实,爱人的归来或许遥遥无期。假如,爱人变成“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那种人,就由她去。孩子需要抚养,事业需要继续,即使上天幽了一默,自己也不能堕落!

    柳哲与儿女留影

    柳氏先祖柳下惠,孔子称贤,孟子尊圣,为中国私学的先驱,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办学校——柳下书堂。他比孔子在鲁办学堂,还早二百多年。据记载,柳下惠54岁就开始“在鲁教育门人”,64岁“教育门人,日益众”,“八十五岁,食邑柳下,广植柳树”,“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作为柳下传人,他希望承继先祖办学的衣钵,办个游学堂,来帮助类似自己这样的寻梦人。

    2008年元旦,京城游学堂诞生了,倡导终身义务教育,服务全人类,不分国别、肤色、民族、信仰,有教无类,天下一家。

    他起草了《北大清华游学及寻根续修家谱义务咨询启事》,有诗为证:

    “京城游学堂,毗邻圆明园。南接未名湖,东临清华园。堂主生浙东,游学在燕园。忽忽十一年,希冀筑杏坛。圣诞得启示,新年梦想圆。招募志愿者,共话理想篇。义务教育人,强国心相连。人生苦短暂,事业需快干!先祖柳下惠,坐怀而不乱。弟子满天下,孔孟皆称贤。惠风传千古,和圣美名传。柳下有传人,古风唱不完。瞩目博雅塔,留恋荷塘畔。民族腾飞时,吾辈共欢颜。”

    他打印复印广告单数百份,又买了一大瓶浆糊,然后,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于北大、清华两所名校之间,张贴宣传。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手指不可屈伸。不是浆糊抹不开,就是广告被风吹跑,柳哲欲哭无泪,这时,他想起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创业初期,为了招生,亲自在中关村大街张贴广告的往事,心潮澎湃,信心倍增。

    酒香不怕巷子深,游学堂点点滴滴的付出与努力,终于得到了当时京城权威媒体《新京报》的关注。2009年2月19日《北大旁听生创京城游学堂》的报道,引发轰动效应,把京城游学堂迅速传遍海内外。这篇报道出来后,先后有北京晚报、北京卫视、湖南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主与法制时报》、《中国青年报》等跟进报道。北大“三角地”茶吧的老板,看到报道后,通过报纸主动联系,愿意免费给学堂提供活动场地,从此,游学堂有了固定场所,每周举行一期“游学沙龙”。每一次沙龙,他都会邀请北大教授或北大游学成功人士参加,现场互动,彼此交流,传经送宝,畅谈人生。沙龙大约持续了一二个月,由于经济紧张,被迫中断。

    2009年元旦,为了方便儿女上学,柳哲搬家到香山,京城游学堂也随之落户香山。

    看到媒体的报道,有些人不考虑自身条件,头脑一热,就想游学。十几天,报名者达500多人,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等。柳哲的电话几乎天天被打爆,他不厌其烦的劝导,告诉他们,游学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要盲目,要慎重,根据自身条件做决定,并发表《北大旁听十问》的文章,介绍旁听经验,让那些有志于研究学问的求学者,少走弯路。柳哲介绍说:“在校外人士到北大参观或旁听,只需要在校门口进行身份证登记后,就可进入校园。至于去图书馆办理临时阅览证,也很方便,只要持有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或单位介绍信,便可办理。一天交纳几元钱,就可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

    尽管柳哲一再强调,量力而行,但作用不大,有些人还是大老远跑来考察。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把游学堂的大厅挤得满满的。柳哲一个个接待,发现真正求学的,让其留下来。游学堂一视同仁,管吃住,帮联络,最后送进北大听课。

    游学堂在摸索中行进,在困难中发展。人少,吃得好,睡床铺;人多,打地铺,炖大锅菜。碰上家里确实困难的,除了管吃住,还得帮他一些必要的开销。费用增大,柳哲拼命的挣钱,撰稿、讲课、卖书,实在没法,只得到处借钱,维持游学堂的运转。虽然现状苦不堪言,但柳哲依然乐观,给予游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励他们要坚定成才的决心。慢慢的,京城游学堂成为游学者的家园与心灵归属地。一些游学者到此就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施经军,柳哲老乡,热爱文学,怀揣文学梦来到北京,在游学堂吃住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半工半读,写作能力提高,文字不断见诸于报端,后来,被游学堂推荐到一家知名集团公司做内刊编辑,待遇可观。

    施经军(左)初到北大,在其寒舍前与柳哲留影

    施经军在专心致志的篆刻

    施经军接受著名主持人李湘的现场访谈

    余云开,南方人,家境贫寒,擅长写作,漂泊京城,穷困潦倒,居无定所。找到游学堂,就好像找到了家,久悬的心落了地。通过媒体报道,一个做生意的女孩,向他抛出了爱情的橄榄枝,最后,出版书籍,文学梦圆,喜结良缘,幸福美满。

    余云开在寒舍写作

    “花甲状元”李文超

    “花甲状元”李文超

    北大保安常俊曙

    柳哲与北大旁听生郑球洋

    浙江兰溪年过五旬的菜贩子范国梁,为研究宋代大儒、祖先范浚,投奔京城游学堂而来。游学堂热情接待,帮忙租房子,找课表,陪着听课。经过一年的旁听,他的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今,由他点校整理的《范浚集》,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范国梁在柳哲夫妇为他找的出租房前留影

    来自赵国古都邯郸、侠肝义胆的布朋印,原本当志愿者而来,却被游学文化深深吸引,旁听几年下来,耍起笔杆子比他练武术还利落,办了中国文化报道网站,近年来,做铁路工程,小有成就。

    柳哲(左)与布朋印(右)在未名湖留影

    民间学者王自修,流落街头,电话求助。柳哲出面为他筹款数千元,给他租房子,安排生活,创造学习条件。面目一新的王自修,走进北大,感受北大,心灵触动,发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不成名誓不还”!

    王自修先生在未名湖

    柳哲与王自修先生

    还有王小兵,一个来自大西北的执著男孩,在游学堂的帮助下,奋发图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后,又考上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已经成家立业,家庭圆满。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王小兵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十年中,游学堂接待的游学者,数不胜数;通过网络、电话咨询的更是不计其数;中途被劝回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就有红极一时的帐篷哥,一时冲动,从外地到清华大学搭帐篷旁听,后来,在游学堂帮助下,结束了“帐篷生涯”,返回原来大学继续学业。

    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2010年,一位慕名而来做志愿者的离异女子成了他的妻子,他们珠联璧合,志趣相投,夫妻携手,共同把游学事业向前推进。困难重重,他们永不言弃,痛并快乐着!

    柳哲与爱人合影

    京城游学堂落户香山后,关注香山文物保护、文化发展。香山玉皇顶,民国辛亥志士、国民党“一大”代表祁耿寰烈士墓碑,横卧在地,沦为游客的餐桌,垃圾成堆,肆意践踏,触目惊心。及时呼吁,引起政府重视,如今修缮一新,足可告慰烈士在天之灵!民国教育家、北师大老校长毛邦伟先生与夫人、北平妇女救济院院长、同盟会会员伍崇敏女士合葬墓,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先生墓,北法海寺大震超地禅师寿藏,抗日烈士康晓东墓等等,无不通过柳哲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得到及时保护与广泛宣传。

    京城游学堂先后推动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系列研究纪念活动,为两岸和平统一贡献绵薄之力;发起修缮家乡兰溪宋濂祠堂,竭尽全力;帮助“北京苦孩子电脑培训部”主任柳虎摆脱助学、养老资金困境;向青海玉树灾区孩子进京求学伸出援助之手;为被非法占地农民鸣不平;为弱势群体鼓与呼……

    修缮一新的宋濂祠堂

    柳哲与北京苦孩子电脑培训部柳虎等合影留念

    玉树孩子来京求学在暂住地

    柳哲筹款修缮了位于浙江兰溪蒋畈的曹聚仁故居

    柳哲与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合影留念

    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柳哲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并重修了河南濮阳柳下惠墓等,指导各地编修家谱,《中华柳氏通谱》也正在筹划编纂中。柳哲还先后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顾问,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理事长等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北大游学20余年,特别是创办京城游学堂的十年中,柳哲饱受痛苦与煎熬,诋毁与诽谤,他以德报怨,忍辱负重,辣笔著文章,丹心写春秋。

    迈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柳哲又一次站在时代前沿,虽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令人心临神往,但家国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浸入了他的骨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整装待发,仗剑走天涯!(京城游学堂游学咨询热线1305181815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记京城游学堂堂主柳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rs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