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21134/50e6b9c603b2132b.jpg)
大年初四,差不多跟着太阳一起起床,在阳台吸了几口清晨的冷气,神清气爽。
说实话,这个早起源自凌晨三点多的“早睡”。
缘于昨日“充电一小时祈福大半天”,靠咖啡撑到下午回家补眠到晚上。
自知这非正常作息,不过,在喧闹的时间段沉睡,在宁静的早晚清醒,我竟还挺适应且喜欢。
人声稀薄能让自己更专注,还治好了让失眠更不眠的似静非静。
实现了正常作息下的假日,自己难以感受的清晨清醒。
“我应该是属于这个时区里的生物吧。”
推掉了朋友围炉煮茶的邀约,沉浸于书页的故事之间。
虽说心里还是会有点小愧疚,担心朋友会不会介意多想。但不得不说,在享受个人时光与戴上社交面具之间,前者的欢愉更深得我心。
毕竟,我不需要解释。
不需要解释为何会如此般“早睡早起”,不需要解释为何如此般“深居简出”,不需要解释我的热爱为何物,我为何会如此着迷。
因为,往往解释过后,会发现这只是一个聊天话题的刚需,并非真心想了解。
而往往解释者,是捧着巨大的热情和真心去热烈分享的。
慢慢发现,彼此在意的东西已经分叉得毫无干连,自然就会话不投机。
再者,自己也在改变着,越来越不愿配合演出投机模样。
不知这是一种成长,还是一种长歪了的性格,自己好像更想多关注自己感受一些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21134/ec568dbbe6f86051.jpg)
昨日祈福登山之时,等待虔诚祷告中的姨妈和妈妈,老爸指着一块大石头指点着我取景:
“你从这石头往上拍到天空,这谁都看不出来这里是哪儿,还以为你出去旅游了呢。”
我有点小惊讶老爸竟会想到这一点,该说不说,还真有种“出门在外人设都是自己给的”意味。
于是,如同一名学生,我就去实践了一把。
天色非常给力,“模特们”造型也很是配合。为了避开石头上的一处拔掉了水管的孔洞,我只让石头小漏了一下头顶。
老爸表示这作品达不到要求,给我展示了他的,
“你看,要低一点往上拍,这样才像在爬着一座‘名山’的样子嘛。”
老爸内心戏如此丰富,我也是有点意外的。
没忍住,我也来嘴硬一番:
“你那个是在爬着,那我这个就是登顶了嘛。”
可见,等待是会让人的思维短暂发散的。
同一处地方,即便开头的“戏路”是同一个,不同的创作者手下,故事的走向就会“跑偏”,这也是创作和想象的魅力。
貌似,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
由此,我又“跑偏”地想到理查德·沃尔特所著《剧本》里的两段话:
“创作性表达是一种古怪的行为,是人类独有的事业。”
“作者不应仅仅是容忍剧本被演绎,而是应该鼓励导演和演员大胆地去进一步创作,所以不要在剧本中做任何指示。”
大胆地去想,也是激发灵感的方式;大胆地去创作,不管趴下还是奔跑,都是属于自己的创作性表达。
最后再“跑偏”一下,感觉创作就是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