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逃离酷暑(三)漫步赫图阿拉城,追寻历史的踪迹

逃离酷暑(三)漫步赫图阿拉城,追寻历史的踪迹

作者: ls刘申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21:06 被阅读0次

    2017.07.22    阅读 6

      七月的天气格外炎热,偶尔下几滴雨,大太阳一晒,就又上到了40度。正是: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为了逃避酷暑,受朋友之约,去沈阳躲了几天。因为辽宁是清朝的发源地,除关外三陵,很值得一看的就是努尔哈赤称汗登基的地方——赫图阿拉城。这是清朝建立的第一个皇城,位于抚顺的新宾县,带着追根历史的想法,和朋友开车从沈阳出发,去了赫图阿拉。

    沈阳

     从沈阳到赫图阿拉城130多公里的高速路,途中穿过抚顺市,经过萨尔浒,一路上全是风景,道路两旁:远山叠翠,白云悠悠,近景如画,草树青青。碧绿的山野,空旷而宁静,真想下车就地漫步,原野踏青。

      开车一个半小时,饱览一路风景,终于到了赫图阿拉。“赫图阿拉”是满语,意为横岗。努尔哈赤的祖先常年生活于此,1601年努尔哈赤在这个东西走向的横岗上,依山势建造了这座城池。

      城池分为内、外两重城墙,内城周长5公里;外城周长10公里。内城是努尔哈赤及其核心领导团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外城主要是八旗精锐部队的驻地和仓廪区。整个皇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

      历史上,女真族一直散居在东北地区,分为好多部落。在吉林绥芬河流域,有一支比较大的女真部落,明朝在这里建立了三个卫所(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分别叫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实行独立统治。

            除建州女真外,还有东海女真、海西女真等较大的部落。 明朝政府对各女真部落采取一种自治的统治形式,封当地女真部落的酋长为卫所的官员,管理地方军务和事务,受明朝政府的管辖。

          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开始,努尔哈赤家族一直是建州女真的左卫首领,属于明朝册封地方军队和行政官员。

      这是努尔哈赤父亲的宅院,位于赫图阿拉内城,1559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出生。

    努尔哈赤的出生地

      作为一个以狩猎、畜牧为主的马上民族,对房屋的建筑不像汉族那样讲究,努尔哈赤的祖上作为部落首领和明朝册封的地方军政官员,应该算是富贵人家,但所建的房屋全是泥土结构,就是用泥和草做成混凝土,建成土墙,用木头、秸秆和瓦片建成房顶。这样的简朴行为,可能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不过,这样的房子保温效果好,冬暖夏凉。

      东北寒冷,冬天全靠热炕取暖。所谓热炕,就是连着灶台的土炕,土炕由砖坯垒建,炕的内部留有炕洞,炕洞与灶台连接,用灶台做饭的同时,将余热传导到炕洞里,为土炕加热。

            满人的热炕不仅用于睡觉,还兼有沙发、暖气等作用。朋友来了直接迎到炕头就坐。

      挂在房梁上面的是吊篮,这就是所谓的“养的孩子吊起来”的三大怪之一,其实在这方面他们比汉人先进,汉人农村直到现在才用上摇篮。

      大烟囱,是满族家庭的标配建筑。

    为了保暖,满族家庭屋子的地面,都低于院子,为了便于排烟,都在院内建造共用的落地大烟囱,通过烟道与所有房间连接、排烟。

    “大清粮仓”,也就两间平房。估计是他们家庭的粮仓吧。

      这是努尔哈赤父亲家的菜园子,种的是烟叶。       

    菜园里种的烟叶

    东北不仅男人抽烟,女人也都抽烟,抽烟的工具就是大烟袋,一支长长的烟杆,嵌一小小的烟锅,把烟叶装进烟锅,凑到火上点燃。从“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的民风,就可看出东北姑娘的强悍。

      在汗宫大衙门东侧,就是汗王宫,是努尔哈赤的生活场所。汗王宫为四间建筑,东一间是寝室,是汗王与大妃居住的地方。西三间客厅,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

    汗王宫

      寝室有南炕和北炕,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不睡的那个炕,就作为“沙发”使用,炕上摆有炕桌、火盆等是汗王吸烟品茶的地方。

    汗王宫内

      作为客厅的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组成“匚”字形。万字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既承担沙发的用途,又有暖气的作用。

    汗王宫的万字炕

      赫图阿拉城的中部有一口井,名叫汗王井,是城内唯一的一口饮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清澈见底,清爽甘甜,严冬不封,酷暑清凉。这口井曾养育了八旗子弟兵,被誉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汗王井。

    汗王井

            认真观察,发现井水离井口很近,附身伸手可及,如此浅井很不多见,何况又是在横岗山上。

      井边放有许多长柄舀勺,游客纷纷舀水畅饮或舀水洗手,说是吉利。

      满文的来历。

      因为满族原来没有文字,一直沿用蒙文和汉文,努尔哈赤为了实现“大金”文化上的独立,在蒙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满文。但毕竟满语和蒙语发音不同,蒙古字母无法解决满语的一些发音,于是又对满文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新满文。

    导游告诉我们辨别蒙文与满文的方法。

    蒙文:

            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  上下一扭劲儿,就是蒙古字儿。

    满文:

      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加上圈和点儿,就是新满文。

    满文和蒙文

      参观了以上景点,通过梳理导游的讲解,基本了解了努尔哈赤称汗伐明的过程与原因。

      努尔哈赤生在公元1559年,少年时就死了母亲,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他后来投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当兵,作战勇敢,常立战功。他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从中学会了许多作战的谋略。他对明朝官员、商人和一般老百姓的想法和生活习惯,都比较熟悉。

          当时女真各部落,相互间常有争斗。明军经常拉一派打一派,以维护对女真的统治。公元1583年,明军支持土伦城主尼堪外兰镇压古勒城主阿台。阿台是努尔哈赤祖父的孙女婿,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与父亲都在阿台那里,在战斗中,他们都被误杀而死。为了平息努尔哈赤的愤怒,明朝政府让努尔哈赤从李成梁部队回到建州,接替了他父亲的职位,任建州左卫指挥。

            努尔哈赤以为父报仇为由,挑选了一批忠诚善战的勇士,用他父亲留给他的十三副铠甲武装起来,起兵征服其他女真部落。明朝当时国内暴乱不断,无暇顾及女真之间的争斗,结果怂恿了努尔哈赤的做大做强。

      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军队,1616在汗宫大衙门登基称汗,并誓师伐明。

    努尔哈赤

      看完赫图阿拉城,感慨良多。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个大的部落,有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而建州女真又分三个相互独立的管辖区域,努尔哈赤只是这三个管辖区域之一的左卫首领。可见他在整个女真族中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此外,各个部落相互制衡,努尔哈赤想背叛朝廷并非易事。更何况努尔哈赤家族世代承受皇恩,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而且最终还统一了女真,推翻了他的老东家明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呢?

    努尔哈赤登基的大衙门

      我觉得原因可能很多,但关键有以下几点:

            1、明朝中央对女真部落首领没有直接的选拔和监督。明朝对女真部落一直实行“自制”,女真部落首领虽然表面上是皇帝册封,实际是家族世袭,册封只是一种形式,因此受封者没有忠君思想,朝廷对部落首领的制约也形同虚设。

            2、部落首领权利过于集中。努尔哈赤继任建州女真首领后,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既管军,又管民,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军事力量,老百姓成了他的臣民,使他登基称汗成为可能。

            3、部落管理家族化。部落首领都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具有很强的家族势力,表面上是部落首领在领导,实际上已演化成了家族势力在领导,形成了“家天下”。

            4、上下级的矛盾演化成了民族矛盾。部落首领起兵造反, 本是国内矛盾,但明朝只能以汉人组成的官军去镇压,这就演化成了两个民族在打仗,由原本是君臣“斗争”变成了两个民族的战争,使矛盾发生了质变。

      加上明朝冤杀袁崇焕以及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促成了明朝的灭亡。

      反观后金,利用反间计借明朝皇帝之刀杀了优秀将领袁崇焕,使得明军指挥能力大大削弱;利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个人恩怨,以擒拿李自成为条件,说服吴三桂,放弃关隘,引清军入关。

      所以清军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利用矛盾,借力打力,最终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决定性胜利。

      顺势而为,弱者亦强;逆势而作,强者亦弱。

    阅读 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逃离酷暑(三)漫步赫图阿拉城,追寻历史的踪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sr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