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歷史上的統治階級

歷史上的統治階級

作者: 杰雲Ray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21:08 被阅读0次

    在人類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但隨著文明發展,開始發展之後,階級就逐漸形成,而每個時代都有個屬於它的「統治階級」。在印度有種姓制度(還保持很久)、西歐有貴族到後來的中產階級,那中國呢?中國基本上是經歷了貴族→士族→士紳的階段。

    從三代到秦,統治階級是「貴族階層」

    他們又稱作「血緣貴族」(你爸爸當官,你也當官),發展出的宗法制度,區分出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你問農工商去哪了?他們是庶民,不在這套制度的管轄),所謂血緣貴族就是依靠其血統來決定身份,階級森嚴。

    這個階級直到春秋戰國才被打破,從春秋戰國到楚漢相爭左右,因為各國爭雄,大家開始不看「身份」而改看能力,就形成了我們課本讀到的「布衣卿相」的局面,所以李斯、韓信、劉邦這樣的人有機會出頭。

    也因為各國的征伐,導致大量的血緣貴族消亡,最後一支秦朝的宗室也隨著秦帝國滅亡。由平民劉邦建立的漢朝,吸納了大量的平民進入政府(劉邦之前是亭長、樊噲是殺狗的、蕭何是縣吏、韓信幾乎是乞丐)

    從漢朝到唐朝的「士族階層」成為新一代的統治階級。

    他們先是經由研讀經學變成士族,而後經學傳家、世代當官成為「世族」,最後能和皇權共治變成「勢族」(你爸爸當高官,你有很大的機會也可以當高官)。

    隨著漢朝逐漸穩定之後,它的選才制度「察舉制」,讓讀書人可以獲取官位,並且再傳授給自己家族的子弟,形成「經學傳家」,這邊就逐漸形成了「士族」,而士族們互相通婚、繁衍、提拔,變形成累世公卿,出現四世三公(就是三國看到的袁紹家族)這樣的大族。而從曹魏之後開始奉行「九品官人法」,更加強化了士族壟斷權力的現象,就是我們高中常讀到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士族階級發展到南北朝的時候是高峰,甚至凌駕皇權,而且他們不屑於與「寒門庶族」來往,連皇帝都無法干涉他們。例如南朝的侯景之亂,就是因為侯景想跟南朝望族王家、謝家求婚遭拒(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才引發動亂;或者唐朝皇帝曾說:「民間修婚姻 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我家二百年天子 顧不及崔、盧耶?」這就是士族的寫照。那為何平民不能透過讀書來獲取官位呢?因為制度演變到後來,變成只看出身,不看學問,沒背景的人根本無法進入選拔。

    當然這段日子還是有小插曲的,比如劉備是賣草鞋的、張飛殺豬、曹操是宦官後代,但即使有一小段插曲,這個時期的統治階級還是「士族階層」。這個階層歷經大量動亂,還能延續到唐朝,堪稱穩固。從三國的汝穎世族、東晉的「僑姓」到唐朝的「山東郡姓」,捱過了五胡亂華、侯景之亂、安史之亂一直到唐末黃巢之亂才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士族中仍然有威望較高的,像是東漢末年是汝南袁氏(袁紹)跟弘農楊氏(楊修),但到了東晉則是(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就是王導跟謝安家族),士族彼此之間會有起落更迭,但仍然是士族這個階曾握有權力。

    宋朝到清朝的「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是由科舉衍生而來,但流動性比前兩者更大。(你爸爸當高官,你不會考試就無法當高官)

    隋唐發展區科舉制度,提供了另一條的選拔管道─「考試」,然後士族的勢力經過幾次動亂之後也退出了歷史舞台。科舉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階級流動,也就是我們讀到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階段,可以透過讀書、考試來翻身,階級沒有像之前這麼森嚴。然而,以前要供養一個「職業考生」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要有土地並且由其他兄弟去耕種,來供養家中較為聰明的小孩去讀書考試,這會耗去不少的錢財,是故科舉基本上也非「人人皆可報考」(但資格上是沒有限制的)。科舉通過的考生,也培養自己家族子弟考試,也慢慢形成「士紳階層」。當時政府有效統治只能擴及到「縣」而士紳階層在地方上有名望、有財產土地,協助政府統治地方,是當時實質上的統治階級,這個階級直到近代開放,傳統儒學被揚棄,加上抗日戰爭和打倒土豪劣紳,這個統治階層才算徹底被剷除。

    附帶一提,這個階層也是清末立憲派的主要支持者(因為廢除科考了,需要有一個替代的參政方案),直到滿清政府立憲誠意不足(是否真的不足值得另外討論)才轉而支持革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歷史上的統治階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sr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