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努力去理解和陪伴孩子成长的决心比洞察孩子正确与否更为重要。
很多妈妈对待孩子会更注重孩子做事的过程是否正确,比如写作业是否认真,学习成绩是否优秀,背诵是否流利,有没有偷懒。这是一种管教的方法,更好的方法是需要在孩子成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给够时间和空间,由内而外的爱孩子、信任孩子、陪伴孩子,一起实践好的方法。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爸爸带11岁的孩子去印度旅行,在印度拥挤且混乱的火车站,人潮如蚁群般汹涌,爸爸请孩子独自去买火车票。看着混乱场景,孩子非常怀疑自己能否办得到,但他还是要求孩子去试试看,过了55分钟后,孩子真的把车票买回来了。爸爸说,换我自己去买,或许只需要二十分钟时间,但如果要孩子学会自己买车票,那就要愿意花这五十五分钟,你不可能要孩子学会买票,却不愿意给出五十五分钟。
当父母的总希望孩子学东西又快又好,少犯错、少出错。我们又期待孩子学会处理事情,但通常我们却不愿意给孩子一个一个的“五十五分钟”却期待着孩子一学就会,不用反复实践尝试。
但学习怎可能如此?学习怎么可能没有尝试错误的历程呢?这一个个五十五分钟,对一个学习独立自主的孩子来说,是珍贵无比的。
当家长无法容忍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得错误时,作为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有时夹杂着愤怒的情感痛苦和不适,孩子慢慢开始隐藏自我的渴望,自我全面的谴责,伴随一种有缺陷的,无价值的,不够好的感觉。会认为别人发现真实的我会离我而去,导致丧失客体的恐惧。
这种情绪积蓄的久了会产生羞耻心,这时候的孩子很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不管建议对他是否有帮助他都会本能的排斥,造成心里内耗。容易与权威发生冲突,对一切嗤之以鼻,通过表现不屑和质疑的态度来使家长怀疑自己的水平。这种影响力一部分源自孩子作为轻蔑者制造的一种错觉。尤其是在他们认为自己占领了道德至高点的时候。通过投射性认同这种潜意识里的防御机制,所有和羞耻感相关的被动和无助感都丢给了父母,从而使得孩子看起来既有道理又霸道。这些轻蔑和鄙视其实源于孩子对自身那些痛苦的负面情感的防御。感觉自己痛苦又失落,傲慢的外表下藏着自己随时可能破碎崩溃的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