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到办公室听到一位前辈在抱怨,XX告诉我的看小说方法还不如我之前的方便呢,还要翻页,而那个只需要鼠标滚动就可以了。
事情是这样,昨天一位年轻老师给这位爱看小说的前辈推荐了一个好用的电脑软件,给他装到电脑上,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终于可以把小说导入其中了。推荐原因是这位年轻人看前辈用的是记事本看小说,出于好心便为她推荐了一款经过他体验感觉很好的软件,并替她安装好。
没想到今早一来我就听到了抱怨的声音。
出于下意识的安慰,我对前辈说:“每个人可能就是使用习惯不同吧!”
说完后,我开始思考习惯是什么?以下说对习惯的解释:
习惯不一定是我们做一件事情时效率最高的方法,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这种方法重复次数足够多后它已经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我们不需要多费脑力,下意识就能完成某件事。但这个方法不一定是最高效的。
比如说上面的案例,我相信年轻老师的推荐相比较来说一定是那个效率较高、体验更好的看小说方法,想想记事本打开那满屏幕的字相对于阅读软件排版工整、段落清晰的阅读体验,就知道哪个更好了。但这个软件的熟练使用需要学习,学习天然是费脑、耗时的,甚至还容易引发情绪崩溃,而且这位前辈已到中年,学习早已从她的系统中删除,所以抱怨于她来说再正常不过。
但身为年轻人的我们,若是不学着突破自己的习惯,很快便会被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比如说学习打字,多数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比如你想打出“liang”字,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输入;但倘若会双拼输入的话,只需要两个字母就可以搞定:L、D,效率提升一倍多。但有很多人以已经习惯了拼音输入法为由,拒绝学习新的方法。
通常大部分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只需要找到一种方法,然后每天不停的重复,直至自然行为;但少数人总能再想着寻找有没有更加高效的方法,于是计算机诞生了,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了,机器人要替代未来大多数重复性工作的岗位了。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去发明创造出可以提高效率的工具,但倘若我们能够把“习惯”这个动词改为“适应”,利用新生的工具让我们生活、工作发生改变,会不会更加积极主动呢?一个词语的替换有时能够给我们带来体验上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比如面对新事物时提醒自己我只是适应了旧的方法,能不能尝试去适应新工具呢?而适应的本质就是学习,重建。
前段时间,重庆高速收费站取消了人工收费,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姐找到领导诉说,我除了收费,别的都不会呀!
这或许就是停止学习停止成长的可怕之处吧!
那我们如何开始自己的学习,如何检验自己的学习呢?答案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比如从每天读一页书开始,每天主动思考一个小问题开始等等。而检验学习成功的最佳办法是输出,写作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能够让学习持续下去,我们发起了日写100字活动,或许是读书小得,或许是突发灵感,也许是对日常发生事件的深入小思考,学习无处不在,只要有心100字不在话下。
具体细则可以联系微信:yangweieat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