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推荐作序的一本真正的演讲书。自己虽然购入过几本关于演讲,谈判的书但一直没时间好好研读。正好碰到这个契机准备开始沟通的主题阅读。包括已购的「沟通的艺术」、「优势谈判」、「沃顿最受欢迎的谈判课」、「沃顿商学院最实用的谈判课」。
这是一本关于高效沟通的工具书,方法论清晰,逻辑明了,辅以大量TED实例,共53个,累计近15个小时的播放时间。因为自己保持着每日一TED的习惯,特别是打算重拾英语后,每日的TED都是英文字幕精读,练听力的同时,增加词汇量,同时经历一次思想盛宴的洗礼。读过这本书后,又会加一项任务:分析演讲者如何思想植入;如何和观众产生联系;主线是什么;如何利用四大演讲工具等等。
我定义这本书是工具书,因为很多方法论,问题清单,以后可以对照着直接用。我重点要说的是本书对我思维升级的一些启发点和亮点。
演讲是必备工具
书中的第一部分讲到:
如果你知道如何在饭桌上对着一群朋友讲话,那么你就知道如何发表公共演讲。
意思是,演讲的确是一门艺术,但本质上是一次高效的沟通,就是可以一对多的进行有效沟通,用最真实的自己,真诚的分享自己最具启迪性的思想。看起来很难,实际上都是有方法论的,通过精深联系可以习得的。换句话说,这是一门基本技能,就应该像跟朋友吃饭聊天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很多人害怕演讲,据说是比死亡还可怕的事情。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
- 把这次讲话机会看成学习契机,发现知识的动因。
多好的焦点转换啊,就跟把外语技能换算成回报,背一个单词能赚50元一样。成功的转换焦点为这正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而正在努力蜕变成成长型选手的我一下就被这个建议折服了。
为了一次演讲,你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你要拿出自己最值得分享的思想,梳理主线,理清结构,准备演讲中的各种论证、案例、视频、图片、表格,还要想着如何避免知识的诅咒,让观/听众和你进入一场共同的旅行,而你作为向导,要给他们指示出目的地,以及途中的风景。每一个步骤都要花大量时间准备思考,理逻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整理分享并内化为自身知识架构的学习过程。
这其中有个优秀的类比:它是演讲者与观众的共同经历的一场旅行。源自演讲者Tiernery Thys:
优秀的影片或书籍让人心旷神怡,精彩的演讲也是如此。我们喜欢冒险,喜欢去新的地方时有一位博学多识的导游相伴。他会给我们讲解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引导我们爬出窗外,走进陌生的世界,给我们带上全新的眼镜,让我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观看寻常的事物......他会让我们沉浸其中,激活我们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因此,我在发表演讲时,常常将其视为开启一段旅程。
一个类比,就把一场好演讲说的很清晰了:我们必须从听者出发,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突然的跳跃或生硬的过度。
书外:好演讲的四条建议
他在一次7分钟的TED演讲(TED's secret to great public speaking)中,给我们的四条基本建议是,和本书内容契合紧密,这本书算是那次演讲的展开:
- Focus one major idea
即一条主线,分享一个思想即可。(书中第一部分第四章:主线) - Give you listeners reasons to care
即产生好奇,挑起兴趣,产生信任纽带。(书中第二部分第5章:联系) - Build your idea with familiar concepts
即通过叙述,解释,说服等演讲工具,让人容易理解。最主要是用好类比。(书中第二部分演讲工具) - Make your idea worth sharing
通过充分的准备,使其值得展示出来。(书中第三部分准备过程及第四部分舞台呈现)
Do your homework
第三部分讲到准备过程。思维上的升级点:
没有幻灯片优于糟糕的幻灯片
- 将数据转换成容易理解的信息。单独拎出来,重点展示。
- 删减,删减再删减,将每一个点都变成一张幻灯片,或者将许多语句削减为一个词语,或代以一张图片。
- 避免简单无生趣的文本,适当用问句,激发好奇心。 例子:
不要出现这样的文字: “黑洞是一个巨大的物体,任何光都无法从中逃脱。”而是要用 “黑洞到底有多黑?”
为了避免认知负荷,每张幻灯片只限于揭示一个核心思想
- 视觉资料的主要目的斌给传递文字———这是你的嘴巴最擅长的做得事情——而要用来分享你的嘴巴做不好的信息:照片,视频,动画,重要数据。
如果你在高认知负荷状态下依然能演讲,那么你就可以在舞台上做得很好。
- 无论有没有演讲稿,最终你的演讲都应该经过精心准备并且充满激情的讲出来!
- 最好的即兴表演是演讲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排练,能确切知道演讲该如何推进,而且对那些有力的语言表达了然于胸。
李笑来在新东方讲课的时候,常常准备数倍于课堂45分钟时间的内容,为的就是避免哪怕出现的任何意外。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都充分考虑进去。对他来说讲课备课时常态,以至于其他老师在问道他 “上课是否需要备课”的时候感到万分惊恐。
认真准备是必须的常态。上课要备课,演讲要写演讲稿,乃至用英语对话都要事先梳理很多话题,日常积累中文要说的地道表达。
自己因为不充分准备的例子掉进过几次坑,如工作中的关键报告,关键面试时的心不在焉......为了让自己在台上表现不难堪,在现场不被问的无地自容,没有捷径可以走。只能通过充分的准备,提前预想各种障碍即解决方案。
过程中,肯定需要无数次的查找资料,推测,验证,推翻,修改,然后再来上几个回合。然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真实的应该努力的样子。
所以一直很同意一个观点:具备最少知识模型后,用就可以了,做就可以了。然后边用边学,边做边学。
这本书,没有回避准备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衣服怎么穿;讲稿怎么写;紧张了怎么办;该如何展示;即兴演讲还是要准备演讲稿;需要提词器吗;提词器是卡片式还是利用手机APP......
而这些细节的讲解,都具有说服力的论证。饱满而充实。不愧于真正的演讲书!强烈推荐!
changelog
- 2016-08-27 创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