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简友广场
怎样区分“三栏笔记”中的感悟和行动

怎样区分“三栏笔记”中的感悟和行动

作者: graceLiu_621 | 来源:发表于2021-07-13 13:48 被阅读0次

    感悟是针对自己吧,行动是号召大家吧。写拆书稿就是要对读者有用,要有读者思维。

    感悟是理解内容后反思出来的领悟、隐喻。它可以是观点、想法、信念等。而行动是自己依据感悟后想采具体具体的行为、做法和生活实践。

    内容不要长篇大论,精炼一些。浓缩成两三句话。否则太辛苦,也不利于抓重点。

    感悟呢,就是对内容的理解。比如说养育男孩儿,我们前面说了它内容怎么样,之后感觉到生活中想到了原来这个阶段,他正好是比较难带难养的,为什么呢?现在理解了,他原来正在什么什么时期,所以他才会这样,这个就是我们想到的,感悟到的东西。再比如说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这一块儿,我们在看了他的内容之后,我们就会联想到原来有一些家长,会打着爱孩子的这些旗号去做什么事,那么针对这些内容,我想到了什么?我理解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感动,有什么触动,甚至想起电视剧里头什么什么,这都可以的。

    那么行动,就要注意写具体,是要完全能够用的上的。说要去查一查资料的,最好把这个查询的结果也写出来。如果你感悟了什么想要去阅读一些什么,一定要把你看的东西写上来。这个行动和感悟的区别在这里。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一段文字,有毒父母怎么样的内容,那我看了之后我的心很疼很难受,那么这是感悟,那我们要去做什么。我要反思一下我自己怎样对孩子的,我会去怎么做,那这个是行动。

    不仅把书上的重点内容讲出来了,还理解的作者的意图。其实拆书稿就是要通过讲述一系列内容,得出一个有用有价值的内涵。

    写拆书稿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东西,看书也需要我们透过表面看实质。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难题。把书中的内容内化,转型成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要通过别人的书,归结写出自己的思想是一个“痛苦”的输出过程,好像精神上要受一次洗礼一般。输出后又感觉畅快许多了。

    拆书稿的格式

    结合样稿来讲:第一行是大标题,宋体,小四,不加粗。书名不能直接做文章名,我们需要另外起文章名。书名、作者、解读人分别写在第二行和第三行,宋体,五号,不加粗,居中。正文字体是宋体,字号是五号。

    每行段落顶格写,段后空一行,每段话不超过三句话。短段落,短句子。尤其拆书稿更是要短。因为拆书稿是拿来读的,句子太长,主播得念到断气。写完稿子后,大声朗读几遍,看看你的稿子,读得顺吗?

    字数要求是3000-4500,少于3000,高于4500,都是不能过稿的,切记切记。

    另外拆书稿是拿来给主播读的,所以拆书稿中不要出现破折号、括号或者¥这些字符,主播没法读。

    一篇合格的拆书稿应该如何写?拆书稿分为标题、引入、正文、结尾四大部分。文章的标题需要自己另外起,有的同学直接拿书名当文章名。那书不是你写的,你这样算侵权哈。下面是引入,引入分为坡道、作者介绍、本书介绍,正文预告四个方面。坡道是文章的开头,非常重要,一篇文章能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取决于开头的7到10秒

    一般文章的开头有几种方式,有的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有的用戳痛点的方式引入。有的用名人名言的方式引入。如果你是读者,你最喜欢哪一种引入方式?

    好,那我们就聊一下如何戳痛点?很多同学喜欢一上来就一串反问句:你是否………你可曾…………

    这样的坡道不是不可以,但至少你提问了下面就得有回答。

    很多人光发问,下面就跟着一句:XX书会给我们答案。这种属于实力劝退读者型选手

    痛点引入的话可以构建画面感。其实不管如何引入,故事思维是最好的办法。其实不管如何引入,故事思维是最好的办法。画面感其实就是构建一个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你的场景里。比方说你想戳个痛点,现代人很孤独,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场景:一个人长途跋涉,出差回来,到了楼下,发现万家灯火,没有一盏是在等他。

    或者想戳养育孩子很累的点,可以构建一个场景:疲惫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生着病,一个才几个月大,两个都要妈妈抱。妈妈只能一手抱着一个。这种的场景展开一下,比一连串的发问更能戳人心。

    还有一种戳痛点的方式也很有效,就是用成功人士和普通人进行对比。比如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之类的书。

    先举个例子,比如彭于晏,拍一部电影学会一项技能,并且都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接着讲普通人,每天下班后不是刷抖音就是打王者,一边恐慌着年华老去,一事无成;一边却又无法对抗娱乐的诱惑,于是间歇性立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这样的对比,给人的冲击感很强烈。然后你再告诉读者,其实有一本书,可以让你变成彭于晏。作为读者,你感不感兴趣?然后你就介绍这本书的作者,经历多么牛,在这领域多么有权威性,再拉一些名人背书,侧面印证作者的过人之处。但是作者履历也不能过长,更不能罗列他的所有著作。

    毕竟没有哪位读者在喜欢上书之前,先喜欢冗长的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和本书介绍的目的在于证明这位作者和这本书的权威,有多受大众的推崇,引起读者的兴趣。篇幅不需要太长,一两段足矣。所以不要过多地罗列作者头衔、履历、作品等,挑相关的、重要的讲就好。

    作者介绍和本书介绍完之后,进入正文预告,也就是接下来,你会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这个地方就是三个重点内容的预告,标粗的句子,就是三个重点内容的小标题,很多人也都缺漏了这一块。这是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小标题,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小标题来做一个分隔,这样子整个文章的结构就会很清晰,很一目了然。

    我之前强调大家不要去看拆书稿模板,但是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同学根据模板上的话术来写;“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其实这是逐字稿的话术,什么是逐字稿?就是主播在念听书稿的时候,他不可能念“一、相爱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双方的美好”,这样子就很奇怪,他为了读起来更顺畅,肯定是这么讲;“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相爱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对方的美好。”所以逐字稿侧重于朗读,不需要给读者看。

    拆书稿不仅要读,更要给别人看。所以拆书稿不需要这样繁琐的话术。再次强调,大家一定要记住:三个重点内容,都需要用小标题来进行分隔,让整个文章的结构更一目了然,读者阅读起来更快捷。有时候我看完一篇文章,我都找不到他的三个重点在哪里,只能反复回看前文,寻找他的重点内容。

    然后这篇样稿,大家可以看一下它前后段的衔接,它衔接得比较紧凑。很多同学写拆书稿,前后段是完全没有衔接的。你随便去掉哪一段,对他的上下文一点影响都没有。还有,我们很多人写拆书稿都喜欢大堆干货塞给读者,觉得这样就会让读者有获得感。其实读者他很喜欢看故事的,我们要尽量多举例子、多讲故事,来吸引读者往下看。

    另外就是故事,不要举我的例子,我身边人的例子,我同事,我朋友,我家人都不可以,我们要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每一个重点内容的篇幅是均匀的。有的人第一个重点两千字,第二、三个重点几百字。最夸张的一位是第三个重点150字,简直就是为了凑三个重点内容,硬生生憋出来的。

    所以再强调一遍,三个重点内容字数要均匀,篇幅要均衡,不要头重脚轻也不要头轻脚重。重点内容的结构是提出观点+解释观点+举例说明+总结拔高。

    每个重点内容最多只能有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下面不要再设子分论点了。有的同学写拆书稿,一、(一)1、(1)。一个重点内容下面层层逻辑堆砌,直把你看得头晕眼花,完全不知道他想说啥所以记住啦,一个重点内容下面只能有一层逻辑关系。

    当然,也不是说分论点就得是三个,只能说尽量不要超过三个,毕竟精简拆书稿篇幅有限。最后再次强调的是,精简拆书稿需要提炼三个重点内容,不是两个,也不是四个、五个。正文之后就是总结和拔高。

    常见问题:

    1、拆书稿正文第一次提到书的时候就要有书名。不管你的标题有没有书名,正文里一定要有。因为很多标题是没有书名的,那你说“这本书”到底是什么书?所以第一处就要提到。不能说“这本书”,而要说“这本《XXX》”。

    2、段落问题:语言要精炼,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有的同学一句话能撑上50个字,这样主播要累死了,一口气是读不完的,语法太过复杂也不符合我们快速阅读的习惯,大家想想自己平时在手机上看文是不是一目十行。符合一目十行的排版就是短句子、小段落。

    3、另外,语言节奏不要拖沓,多余的字词删掉。举个例子大家对比一下:我特别的高兴。我非常的不解。我特别高兴。我非常不解。哪种让你觉得文章更有可读性呢?

    4、用短段落,不用长段落。拆书稿不要用数字(序号)罗列式,不方便朗读和理解。要换成文本,你这样的表达很难理解。比如:首先、其次、接下来、另外、还有、再则……这里我们可以改成: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已经……其次,我们还需要……

    5、拆书稿尽量不要用冒号、破折号等解释型符号,因为拆书稿是要朗读出来的,这样不方便朗读和理解,应该换成文本式。比如,把“第一种类型:彼得・潘式家长”改成“第一种,作者称为彼得・潘式家长。”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这样的也要改,改成:所谓“断”,是要我们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而“舍”呢,则是舍弃家里泛滥的破烂儿。 离,便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不能出现这样的符号,主播照着读出来的话,没法表达清楚,听的人也不明白。这个大家可以实践一下,看看没有文稿的情况下,你能不能听得懂。

    拆书稿思路:

     

    1.第一部分引入,文章开头用新闻事件,名人事迹,历史故事,经典案例等等引入本书的话题或主题,再介绍书的来源,相关背景和作者。再提出书的三个要点。文章举例和发表观点,一定不要用到“我”“我家”这类词。

    2.第二部分内容阐述,注意小标题和你上文提到的三个要点要一致,内容一致,顺序一致。要把三个主题讲清楚,要有观点,有例子,有深入浅出的分析,让读者接收到有效信息。三观点之间要有关联词句连接起来,承上启下。

    3.第三部分总结拔高。再次总结,和第二部分的三个内容保持一致。用讲故事,自问自答和首尾呼应的方式,再次强调这本书的价值,也就是拔高。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拆书稿。这样整篇拆书稿的结构就全部出来了。

    了解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要点:

    学会给一本书划分模块,把一本书分成3-5个部分;尝试用模块对应书里的内容,了解一本书的整体架构;阅读不同的书,融会贯通,更快提高阅读能力。

    为什么不同的书阅读方法不同?不同类型的书,作者写作的模式不一样。比如干货书,作者是按理解一件事的逻辑来安排内容的;而小说,作者是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故事让读者体会背后的道理和价值观。不同的书写法不同,就要求我们要有相对应的方法去阅读它们。

    给一本书划分模块:划分模块可以让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整体框架。一本书可能有十几个章节,但是如果按照模块划分的方法,可能一本书只有3-5个模块,这样理解和记忆起来都比较简单。不同的书划分模块的方法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先了解是什么,再了解为什么,怎么样。包括小说,其实都可以用划分模块的方法把它分成几个部分。

    看透一本书的脉络:大部分情况下,阅读只是阅读书上的文字,把所有文字看完,这本书就算看完了。写拆书稿的时候,除了要阅读文字,还要了解整本书的脉络,比如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这本书到底讲了几个问题等等。了解了书的脉络,其实就看到了一本书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框架,也就了解了作者在写书时的思维模式,这对我们快速理解一本书是很有好处的。

    阅读后的收获:很多人读完书之后脑袋一片空白,这是因为他没有做笔记,也没有深入探究书里的知识点。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带着特定的阅读目的,比如,为了写拆书稿而读书时,我们要思考到底这本书讲了什么主题?这里头有什么要点?从这本书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对大家有益的方法?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阅读的效果会好很多。

    老师只介绍了五种类型的书,其他的呢?这五种类型之外的书怎么读?书的种类非常多,每一类中不同的书也有风格的差异。我们先学会课程里介绍的五类书的读书法,举一反三,练就自己读书、找重点、吸收知识的方法。这样的话,以后不管遇见什么样的书都能轻松搞定。

    有人选了干货类图书,发现找不出这本书的模块,好像每个地方都是重点。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一定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干货类图书希望介绍一个概念和方法,它会从人的认知习惯入手,先介绍概念,再介绍方法和应用,最后介绍使用场景,一般都是这样的顺序。

    为什么你看不出一本书的模块划分呢?很有可能你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分不清哪些是方法的讲解,哪些是应用。有人说用了老师讲的方法,在选书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过去自己不会看的书,也很有意思。

    学习就是让我们“走出舒适区”。看之前没有看过的书,包括用今天课程里讲到的方法阅读五类不同的书,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困难,但是只要你坚持做,很快你就会有惊喜——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读书方法,这都会为你以后的快速成长铺平道路。

    老师举的《杜月笙传》的例子我听懂了,是不是每本传记都可以学到东西?传记书也有很多类别,有的传记书会教给我们的实用的方法,有的传记书会让我们警醒,有的能提供一些借鉴,有的能让我们增加一些新的知识。总之,我们要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从别人的传记中找到可以启发自己的内容。

    有人说读书一定要有目的吗?这样多累啊!有目的的读书让你更有获得感,而这种获得感会给你带来愉悦的感觉。如果读每一本书你都有收获,你不但不会累,反而会更有阅读的热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区分“三栏笔记”中的感悟和行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xs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