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读书有感#《断舍离》
这几天开始第二次读山下英子老师的《断舍离》。
从12月初到2月初这3个月的时间,经历了7个家庭8次上门整理的实操,我想利用春节假期,把这段时间自己亲历的难得的实践经验与书上的理论进行印证。
选择《断舍离》作为第一本书,是因为我在这段时间给自己描绘了一个前景: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下英子老师那样,到了五六十岁甚至更老的时候,还可以跟人们讲一讲物品和人之间的那些故事……
第一次读完断舍离,除了记得这三个非常顺口有力的字,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扔东西,然后就不知所以然了。
这次看《断舍离》,封底赫然写着:“每个人都该拥有一套专属于当下的自我的断舍离”!这句话,让我回想起这三个月以来整理实践的过程和感想。
回想在上课的时候,对老师跟我们所讲的内容,其实是还不能全然接受的,会带着些许质疑——虽然老师在课程开始就提醒我们要空杯心态,不管怎么样,要先去接受她所讲的内容。尽管如此,质疑的心态除了我,其实同学也是有的。
第一次上门整理是在老师家实习,衣柜是已经改造过的。
第二次上门整理,也是第一次正式到客户家整理,然而客户太忙没有亲自在家,没能看到客户最直接真实的反馈。
直至第三次整理的时候有幸和客户在现场,一起见证我们整个工作的过程,也见证到了客户从开始对于拆衣柜的质疑到惊讶,再到对我们整个工作过程的由衷肯定的心态的转变。那一次,是我第一次真切地从客户身上感受到自己这个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接下来的每一次上门整理,不管客户在不在现场,看着被整理之后的衣橱,都会让我自己打心底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并在心里默默种下一颗种子:要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体验到衣橱整理的美好而努力!
结合前面提到的那句话,我认为我努力的目标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次专属于自己的衣橱整理!
关于自我和当下,山下老师在书的前言里写着: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我记得老师在上课时,讲到衣橱的整理和衣服的取舍时会引导我们:你为什么选择/不要这件衣服?我记得自己当时经常不知从何说起,或者会说觉得旧了脏了坏了等等之类的理由!现在看到这里才恍然大悟!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物品当做主体而不是我们自己啊!同时我也联想到之前好朋友跟我分享的正面管教里的“我信息”。我想不管是山下老师或者慧敏老师,都是想让我们去表达自己对物品的感受然后进行取舍。关注自我的感受,而不是顾左右(物品)而言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