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自己犯下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错误时,会产生两类人。一类人是逃避、隐瞒、甚至欺骗,总之不想直面错误,不愿承担责任,害怕认错带来的痛苦,最后跟随时间的路过慢慢忘却。另一类人逃不过良心的谴责,从此种下心结,备受煎熬。而解脱的办法只有一个,即正视错误,承担后果。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就是后一种人,在伤害了自己的小伙伴哈桑之后,逃离阿富汗,来到了美国。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并不能令他将痛苦遗忘,反而驱使他的良心在下半部书中布满救赎。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本书前十六章的剧情,小说的前十六章是阿米尔对于自己错误的承认与叙述,小说的第一段,作者表达出回忆对于阿米尔的侵蚀,奠定全书的基调,从而引发出尘封多年的往事。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动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
在往事之中,长了兔唇的哈桑自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他此生要为阿米尔留下一段快乐的童年,铺平一段通往救赎的道路。“哈桑和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同一个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正是因为哈桑把阿米尔当做最亲近的人,所以他才会愿意保护阿米尔的懦弱选择与仰慕纳粹的阿塞夫战斗,尽管他只是宗教中最弱的什叶派、阿富汗国最低贱的哈扎拉人。但他为了少爷阿米尔敢于说出战斗宣言:“到时候别人会说你是独眼龙阿塞夫,如果我对准你左眼的话。”所以才会有石榴树上刻上“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这一自作多情的纯真话语。喀布尔就是那一片生长着这棵石榴树的地方,苏丹就是国王的意思。既然阿米尔是国王,那么哈桑就是国王之手,任劳任怨。
正是因为哈桑把阿米尔当做最亲近的人,所以才会在进行风筝比赛时,去捡阿米尔用风筝线割下来的战利品,并说出那由心而发感动千千万万人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去捡寻被阿米尔割落的风筝的路程中,遭遇到了在他手中吃瘪得到阿塞夫。结果可想而知,哈桑一定会遭到一顿毒打。可作者却试图用更为深沉的教训让哈桑受到侮辱。从而使怯懦的阿米尔因为内心的不安而犯下错误,从此埋下后文救赎的导火线。
当哈桑受尽屈辱把自己捡寻的风筝交给阿米尔时,得到的却是淡淡的回应。这一回应持续了很久,无论哈桑是怎样的讨好。就这样,哈桑与阿米尔的友谊逐渐隔断,也宣告出阿米尔内心愧疚得不安与逃避。
后来,阿富汗发生战争,全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阿米尔跟随父亲来到了美国,在此期间哈桑于他几乎等同于博尔赫斯对于他笔下得描述那般:“他那淡淡的形象就消失了,仿佛水消失在水中。”就这样小说持续到第十五章,阿米尔的忘好友拉辛汗从阿富汗赶回来。接连整个十六章全是拉辛汗告知阿米尔哈桑的消息。在阿米尔离开的这几年,哈桑娶妻生子,看管阿米尔家。拉辛汗又拿出哈桑写给他的信,其中内容描述了阿富汗国的战乱与自己收到的祸害等。但穿插这一系列的全是幼时与阿米尔一同玩耍的快乐时光,最后“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实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哈桑还是那个哈桑,还是那个愿意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可是就是这样的人,连同妻子在保护阿米尔家时被杀害了!阿米尔也不是阿米尔了,他以为自己已经逃避了痛苦,可是却不知良心上的谴责已经驱使他开始救赎。
之后,便是全书的大高潮。通过拉辛汗的叙述,阿米尔得知哈桑其实是父亲的私生子。所以父亲会觉得自己亏欠哈桑,从而把平常的精神性父爱赋予哈桑,而把物质性要求给自己却得不到他的父爱。说实话,这一亲生兄弟的梗早已被用烂,可作者硬是将它用出了新意,并赋予了人性的复杂。回到小说第三章,父亲和拉辛汗的谈话中说自己痛恨盗贼,可自己却也成为了盗贼,偷了人家的妻子生下了哈桑。为了弥补自己对私生子哈桑的罪恶,便开了许多恤孤院照顾无家可归的孩子。这是什么举动?这是救赎!父亲的命运是救赎,阿米尔也是救赎,他要救的是自己失去的人格和逃避的良心上的谴责。
最终,经过了第十八章自我的审视。阿米尔答应了拉辛汗的要求,决定接索拉博回美国,替哈桑将他抚养大。于是,他回到了阿富汗,来到了幼时生活的时光,目睹了其中的战乱,开启了救赎之旅。命运总是如此无常反复,颇为讽刺的是阿米尔接索拉博回美国最大的敌人竟然是崇拜纳粹文化的阿塞夫。这一次,没有了哈桑的保护,阿米尔终于驱逐怯懦,鼓起勇气面对敌人。尽管面对着是比自己强大的阿塞夫,尽管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打架,尽管他被打的满地鲜血令索拉博哭求着阿塞夫别打了,可阿米尔竟然只是发笑!因为,那一刻,他知道了,他通过他的救赎已经打开了心结。大高潮过后,又有几段小高潮。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如果说前文是救,在此之后就是赎。阿米尔致此,已脱离了不安,化成了对自己亲生兄弟也是最好的朋友哈桑的弥补。阿米尔最终接了索拉博回到美国,因为在阿富汗成为栾童的日子里,索拉博变得非常抑郁,竟然要去自杀。虽然被挽救了回来,但他始终都走不出自闭症。作者胡塞泥行文致此,经过了人与人间的友情、诠释了背叛与赎罪、勾勒出战争与国家,最后主题再度升华,深入挖掘人格的美丽。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吹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点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回,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李继宏译)
整本书都充满了命运轮回的基调,也充满了人格的迷失。父亲痛恨盗窃之人,可自己却做了盗窃之人。他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并使其产生了自己的私生子哈桑。哈桑与阿米尔是父亲的两面。哈桑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强壮,阿米尔继承了父亲的荣耀形象。父亲对两人都爱,可是却不能公开表露出对哈桑的人父之责。而阿米尔恰恰相反,是社会所承认的儿子,将继承父亲的一切,于是受到父亲的怨气。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为的竟然是自己称作少爷的死也不知道的亲生兄弟。阿米尔逃避自己的痛苦远离了哈桑,却发现哈桑是他的亲人。哈桑遭到阿塞夫的强行奸侮,他的儿子索拉博也成为了栾童。可是哈桑曾经为了保护阿米尔用弹弓恐吓阿塞夫,索拉博更是直接用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阿里没有生育能力,自己的儿子哈桑不是亲生的。阿米尔结婚许多年,也无法生育孩子,最终收留了索拉博。
可这一切,似乎又都进行了救赎。
父亲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开办了恤孤院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阿米尔终于正视了自己的错误,去接索拉博回美国,并因此与阿塞夫决斗;阿塞夫仰慕纳粹文化,并成为塔利班组织的一员被同样的弹弓打伤眼睛后,放走了阿米尔和索拉博;哈桑为了阿米尔去检寻风筝,并因此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为了照顾好索拉波也愿意为他去放风筝千千万万遍!
这些充满轮回般的情节和悲天悯人的叙述使得整部小说都在为人格的追回而奔走,追风筝的人,追的到底还是迷失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