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篇某杂志上郭麒麟的采访,讲他12岁之前作为留守儿童在天津跟爷爷奶奶一起度过,那时候父亲郭德纲在北京打拼。
我们都知道的,打拼的很辛苦,周围是李菁、张文顺、徐德亮等一帮人,还有大师兄何云伟、曹云金,还有还丑了吧唧的岳云鹏。
后来13岁的郭麒麟,开始去北京跟着父亲一起生活,成为了德云社的少帮主。
郭麒麟的路走的怎么样,我不好下定论,因为他还年轻,就像栾云平说的那样,跟他搭档也好也不好,好处是他是少帮主,演出有保障。不好的呢,人家少帮主哪天不想玩了,自己又得再找搭伙的。
看这篇采访,我最大的感触是,相声真的不好说。大学时我跟上铺的兄弟也表演过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结果很失败。我们反思的问题是练得少,与观众交流也不够。
郭麒麟说听父亲讲戏,演员要进入到人物里面。相声演员也是演员,也要体会人物,才能把握好台词。
比如《报菜名》,多么老的段子了,但里面的人物身份也不一样,逗哏的就是要成为一个半瓶晃荡的票友,对什么都一知半解,满汉全席那么多菜肯定没吃过,但是见过别人吃过,就拿来显摆。而捧哏的却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懂行的人。
一个不懂装懂的人在一个准专家面前显摆,就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反差之下,包袱就会响。
郭德纲是有真本事的,他说的这些很实在,也很有道理。
懂了这一点,再看相声就能稍微看出点门道。
比如《满腹经纶》,苗阜王声就把人物刻画的很好。
王声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对历史文学很有研究,而苗阜老师扮演的角色就要在这样的专家面前掉掉书呆子,什么上下不安,佶屈聱牙之类的包袱就很有笑果。
而到后面讲山海经的故事,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哪吒闹海,这些情节我们都知道,但是苗阜老师加上了方言要素,旁边王声老师一脸无可奈何,就让这个段子包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