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之初
在本次写作训练营的第二天,我写关于“我最爱的作家”时,就曾说后续一定写一篇关于《写出我心》的读后感,没想到这么快,写作任务里就有了这个要求,不是说以前没有打动我的书,只是中间填充了时光空白,好多东西不记得了,就像小时候曾经吃过的好多东西一样,长成了我的骨与肉,味道却不记得了。。。
这本《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是我最近才接触的,也是当时为了完成写作营的写作任务,有意去找的,所以必然是以此有目的的阅读。几乎是一见钟情,买回来之后,果然也没让我失望,可读性很强,几乎可以一口气读完它。不仅是打动我,更是我写作的榜样和老师。作者娜塔莉·戈德堡是美国诗人、画家、作家、和写作教练,她教授写作三十余年,学生遍布全球,倡导“用写作来修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6738/0ecb2b77c3f0ffba.jpg)
前言就勾引你
光是在前言和引言部分就引发了好几处共鸣,这种共鸣让人激动,倍感温暖,受到了鼓舞,仿佛眼前读到的这些文字就在自己心里一样 。
写作是一条小径,让我们得以在小径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我一直很迫切地希望,写作可以成为我的一种生命态度,然而这一想法在我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中,并未得到答案。到了大学之后,我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从学校得到答案。但在同时,其实我一直在深入地挖掘我的内心,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阅读和文学。
当你可以用笔和自己的心接触,你才会发现一个大写的自己,一种真正的自由。
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做下去,他便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
练习写作以为着最终你得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
这些话语从读到便进入了我的骨头里,化身为我价值观一样的存在。
关于目录
目录部分也很有趣,不会像我小时候买过的写作书一样,竟是些条条框框和干巴巴的写作指引,当然这些也有,这里多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具体的细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6738/aaa2c09149488e90.jpg)
比如我比较喜欢的“人吃车”“别和苍蝇结婚”“一加一等于奔驰车”“当只禽兽”等这些我根本不会想象到的东西,会比较直观地把我吸引到那一页,打开它,读下去。
当然了,还有一些是属于你自己的心动字眼,就是不管在哪里,你看到这些一个个的文字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时,你就会心动,因为他们就在你的心里,在你的潜意识里,自己不知道而已。比如“写作书房”“信任自己”“承认你写的东西”,这些题目充满了心理学的意味,仿佛这是一本心灵类的书籍,是我本来就喜欢的领域,也是会优先去选读的部分。
恍然大悟
在“务求明确”这章,颠覆我的认知,也是获取新知的时刻,这时的我最为开心,就像干涸的心灵吸收到乳汁获得滋养的幸福。
务求明确,别说“水果”,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水果,比方“那时一颗石榴”。给事物正名,还其尊严。这就像我们待人应有的礼貌,喊“欸,小姑娘,排好队”是粗暴无礼的行为。那位“小姑娘”可是有名有姓的(事实上,要是她芳龄至少二十,那么就根本不是“小姑娘”,而是女士)。同样地,事物也有其名字,讲“窗台上的天竺葵”,比光讲“窗台上的花”好多了。单单三个字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为清晰的景象;更深入洞察那花儿的存在;立即为我们呈现窗台一隅的景象——鲜红的花瓣,翠绿的圆叶,迎着阳光,一切欣欣向荣。
想像当头棒喝一样,一语击中我的要害,我正是那个爱讲概念,不会说具体事物的人,怪不得我写的东西不打动人。
同样的事在“别光讲,展现出来”这章出现了,再次击中我:
写作并非心理学,我们不谈“关于”感受的事,作者有某种感触,硬透过文字唤醒读者的感受。作者牵着读者的手,引导他们走过有苦有乐的幽谷,可是绝口不提苦乐二字。
新生儿诞生的那一刻,你如果在场,可能会喜极而泣并欢唱。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妈妈的脸庞;多次尝试后,婴儿终于一鼓作气来到人世;丈夫配合太太同步呼吸,不时用湿毛巾擦拭她的额头。不必多费口舌,读者便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
读完了这些,当我再去读其他的章节,我会不自主地留心观察,娜塔莉就是如她自己所说一样,处处具体,读来仿佛自己亲眼见到一样。
结语
像这样的心动之处还是得要像学生时代一样,抄录下来,不时翻开读上一读,就又会像小时候吃过的那些食物一样,长成我的骨,我的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