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去年,我和男友正在经历磨合期,经常为不大不小的事而产生矛盾,关系也是摇摇欲坠。
因为我们是异地,所以多数时候靠微信沟通。
有一回我做了一个芒果慕斯,虽然味道不敢恭维,但好歹外形不错。于是发消息给他看。
结果消息发出去后,几小时都没收到回复。
我的热情已少了一半,但还是自我安慰:他在备考执医,也许没顾得看手机。
可吃过晚饭后,还是没收到他的回复。随意拿起手机刷微博,却发现他更新了好几条。
顿时,我心里蹿起一股怒火。我强忍住怒火,给他微博留言,提醒他看我的微信消息。
过了一会,还是没收到任何回复,我终于忍不住给他打了个电话。
他接起电话,我得知他吃过饭在玩手机,也看到了我的消息,只是不想回。
霎时间,我爆发了。朝他大声吼了几句,质问他到底想怎样。
而他分贝虽没提高,但语气上也是不相让。
那次争吵后,他说想冷静几天不联系。我虽不愿意,但也尊重了他的意愿--毕竟他在备考。
说起来,我和男友都是情绪化的主,在那之后,我俩也因为这种不大不小的事有过好几次争吵。
我的内心十分痛苦,因为我不想关系像这样发展下去。于是,我去求助了情感咨询师。
002
第一次接到我的咨询师D老师的电话时,我的内心是不太舒服的。因为她的问话让我觉得咄咄逼人。
而那通电话结束时我才明白,D老师是在模仿我平时与男友的交流方式,以让我亲身体验一下子自己的“攻击力”。
我有些吃惊,难道我平时与人交流是像这样的吗?我还一直以为自己很温柔呢。
D老师告诉我,我与男友交流时,喜欢采用讲道理和提问题的方式,尤其是当我有愤怒、伤心、焦虑等负面情绪时。然而这种交流方式不仅会让对方心里不舒服,很多时候还会给对方以压力。这样一来,沟通交流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呢?
当负面情绪产生时,若要和对方交流,不应该用发泄情绪或是质问的方式,而应先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再告诉对方自己的期待或是希望两个人如何处理矛盾。
人心都是肉长的,先动之以情,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感受,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再晓之以理,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议。
003
当有负面情绪产生时,应该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即便在平时,或是有任何一种情绪时,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与对方交流。
朋友家人也好,伴侣也好,多向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方会感受到被信任。这样一来,有助于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D老师说,我本就是一个善良感性的人,应该更多地让男友看到我的这一面,而不是表现出一个咄咄逼人的管事人形象。
004
此后,我试着在各种情绪下向男友倾诉自己的感受:
当我读《老人与海》,读到某个让我流泪的片段后,我向他分享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当我重温《灌篮高手》,被剧中人物的热血深深打动时,我与他分享自己的笑点与泪点;
当我感冒卧床但不得不完成很多任务而最终努力坚持完成后,我向他倾诉我当时的无助与多愁善感。
而随着一次次的分享和倾诉,他逐渐看到我内心柔软的一面,他也开始向我分享更多,心与心的距离逐渐拉近。
我们的矛盾也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稳固。
005
其实,在与人沟通时,“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一准则,是屡试不爽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别人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柔软时,他们也会逐渐卸下防备,投入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