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里有好多“臣光曰”,发现司马光在整理编纂史书的过程中动不动就要发表自己的“高论”。当然,这种高论其实也是对帝王的一种劝谏,因为《资治通鉴》编纂的目的就是给帝王看的。
虽然《资治通鉴》语言优美简洁,其在思想性、纪实性的超高成就都使它成为文学史学里的珍珠。可是对于为数不少的“臣光曰”却不敢恭维。可能在司马光看来,他都是依据圣人的教条发表议论,占据道德和理论制高点,都是至理名言。但是他的很多评论在我看来就像是旧社会老妇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期中有些引用的杨雄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也是迂腐可笑。
就像对蒙恬的评论,扬雄说:“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司马光的评论是:“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扬雄的意思是蒙恬在修长城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最后还没起多大作用,是为不忠。司马迁的意思是秦始皇是残暴之主,蒙恬是他重用的人,可见也是不义之徒。儒家守旧分子批评人就好冠以不忠不义的大帽子,根本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这点读者需要注意。好书也有糟粕,我们读的时候要有选择,有辨别。尽信书不如无书。
关于自以为是,可能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昨天就是这样)。自己认为正确无比的事情言论,可能离真相离正确还有一段距离,在外人看来也是不足道的吧!这也是读书使人明智的一个证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