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妹的疑惑点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意识,觉着前几年我也零星的恍惚过,但也就是一晃而过,从未认真思考过;我相信面临这个问题的不在少数。
她爱看书,极少出家门,也不能说对因为文学的熏陶对生活的引发了多么深刻的思考,毕竟才大一,但比我还是要强,虽然大她好几岁;奇怪的是我并未感到妒忌或者羞愧吧,甚至于自豪;大概也就是对你最亲近的人才会如此。
“叮咚,叮咚......”,微信响了一连串,理着发也动弹不了,微信沉睡了许久,这下让我到按捺不住, 自然好奇是谁,怕是什么急事。完事,急忙打开微信,妹妹一连串发了好几条很长的语音,放在耳边听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自从上了大学,她对越来越多的身边的人呀事呀感到匪夷所思,其实我倒理解,不像我,老早就在寒暑假时间出去打工,但拒绝进厂,因为了除了稍微高点的工资,真的没有一点价值,其他工作给你的磨砺远比高出的那一点儿工资价值大的多;直到毕业工作,在她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我还都觉得喜闻乐见,并不难理解。倒让我认为在社会“混迹浪荡”倒也不是白玩儿。
“哥,哥,你说我是不是太不正常了呀,我好多同学几乎都谈恋爱,都似乎对当下流行的东西很了解,我不知道是不理解还是有点儿羡慕她们对生活的这种洒脱,想玩就逃课了”,“好多老同学,我通过朋友圈动态发现,感觉变化好大呀,看着好像是感觉成熟了,发表的言论啊,社交图片啊,感觉好像变了个人”,“我不想谈恋爱,也没有喜欢的人,可是我性取向也正常啊,这是怎么回事呀”“哥,哥....”,我早就习惯了我妹妹在我后面追着我讲她所见所闻,虽然有时候事情太繁杂我都懒得于回她,她却自说自话,乐此不疲。在外工作时间长了,有时候到也会想念这个粘人的话篓子。这些个问题我并能像往常一样,随手拈来给出建议和看法;虽平时简单问题我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但绝然不会给出误导性的答案;我思来想去,想到了自己,这几年又青春期到毕业,再到工作,虽然不觉得有那么多遗憾,但似乎也无可圈可点之处;对自己的认识逐渐增多,但却越来越不清晰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生活中大部分我的或者说我的表现和行为和我认识的我似乎并不大相符合,不知怎么想到了《海海人生》中道:“不通回头望,望着会茫然”;有时候我似乎要理智一点,不要那么感性,有人说,不好。
我想当我们有时候闪现的问题并非不深刻,是没有深刻思考罢。社交、媒体时下火热的观点和新闻似乎就能迅速瓜分我的生活,有些是生活的某些思考,有些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不乏价值不菲的东西,能有意识去筛选就很少了,如果说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就对我自己所为而言,竟也说不上;就像对爱的意识,亲情爱情友情这些都算,看到一篇文章,写的很真切,一个妈妈给女儿发微信说:“妮儿中午来我这吧,这里有个大桃给你吃”,没有问在不在,更没有直接开口说想她。只是说:“这里有个大桃给你吃”。生活里,这类人会被叫做“嘴笨”的人:不擅长表达爱意,常常通过一些让人意外的们甚至以难以察觉的方式表达。文章作者把这类人称为最会撩的人,从来不是用嘴。但咱说的不是撩,反观恋爱,友情中,特别在初期建立感情的时候,大多数你要表达出你重视他,就是通过当下主流的观念和思想,主流并不是属于每个人,似乎只有遵从所谓的主流,才算上重视对方,对方才觉得你足够重视,其实主流也并不全然正确;主流认为对待周围人要礼貌客气,“即使生气也不要表现出来”,“要忍得住”,“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你要学着成熟一点”......等等吧,过来人的话听了不少,大道理也记了挺多,但却唯独忘记了自己;本是为了自己,却到后来忘了自己。
忽然想起李健一句词:“让众生轻盈”,歌就是这样,一千个人听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生命之处最为轻盈,我们一生都在头疼简单的加减法。
圆桌派窦文涛提到:做人要从心;嬉笑一带而过,从心就是怂嘛,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