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教育的呼唤(一)
杨晓华先生的呼唤
休伯纳在《教育与灵性》中提醒我们说:“教师是一种天职,天职是一种呼唤。”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聆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也许与声音的高低无关,也许如冬日的鸟声那么虚弱,更需要倾听者贴着耳朵细细辨别。“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回应学生的呼唤指向生命,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的呼唤指向求知,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指向约束,导向正义。倾听并回应这种呼唤,使教师的教育生涯有了存在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杨晓华先生和我说过多次,作为“领读者论坛”的一员,是否能假座图书馆讲讲“我和孩子的故事”。我不是一个善言词的人,特别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能让我口若悬河的是那些教学生涯中的吉光片羽,孩子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渐渐退去,渐行渐远,但他们留在我生命的一颦一笑,却永远无法忘记。有时甚至忘记了他们叫什么名字,但一个个故事在生命的深处始终无法沉睡,只要稍一触碰就会苏醒,立体般在眼前舒展。随着年岁逐增,反而有些害怕和他人分享与孩子交往的琐碎片段,也许是敝帚自珍吧,这些片段希望雪藏起来。而在图书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没有勇气去讲一个个故事。但杨先生的盛情无法退辞,便以将在西亭初中有一个讲座为借口,习惯将“我和孩子的故事”延迟至2018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讲这些故事在春天的阳光下曝晒,顺便沾些鲜花的气息。
杨先生对在西亭的讲座颇有兴趣,他兴致勃勃地提出:就将“领读者论坛”放在西亭初中如何?颇有“黑鱼二吃”的味道。我欣然答应,只要不在图书馆那个没有一点点私密味道的空间都可以,也许只有在学校这样的空间才会让我内心踏实。
杨先生是有了想法就行动的教育者,中午的商定便有了下午的图书馆公告:《领读者讲师团系列讲座之:阅读,让全世界爱上你》。当时我写了三个题目让杨先生选择:《阅读,遇到更好的自己》、《阅读:万水千山走遍》、《阅读:让全世界爱上你》。
第一个题目是我在南京先锋书店聆听白岩松先生读书分享会的题目,当时我就极为喜欢,在“通州好老师”的获奖感言中,在《南通日报》教师节的报道中,在《通州日报》发表的“领读者论坛”的发言中,不止一次地化用这句话:教育就是和最好的生命相遇,教育是和最好的自己相遇。这个题目几个朋友还是不厌其烦地喜欢,希望我一如既往使用,但杨先生摒弃了。
第二个题目我是化用了“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先贤们的思想交流是启发灵智的盛会,但聚会只可能有一个殿堂,这就是现在,任何先贤来到这个殿堂所经历的时间没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我的理解是阅读一本经典书,就是参加一个启发灵智的盛会,聆听先哲讲解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读书人或是先哲跨越万水千山,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逗留。阅读是头脑的行走,想象的行走,万水千山只等闲。也许这个题目不够辣眼睛,不入杨先生的法眼。
杨先生几乎是在我把题目发出的同时,就选了第三个题目:阅读,让全世界爱上你。这个题目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借了张嘉佳的一句话“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你就是我的全世界”,我从阅读的全世界路过,阅读就是我的全世界。这里借用“陌生化”的手法,是“我爱上阅读”的一个变构。另一个含义是阅读会慢慢渗到你的骨血里,改变你的气质,让你变得蕙质兰心,玉树临风,温文尔雅,成为全世界心之向之的谦谦君子。不管哪一种解释都是为人的毕生追求,而这些,借助于阅读可以让自己日臻完美。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阅读,万水千山走遍,只为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一书一世界,阅读,让全世界爱上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