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房的病人有一位92岁的老母亲,病因未知。老人的大儿子都已经古稀之年,照顾老人的女儿也已经步伐蹒跚,还有一个已经身影佝偻的小儿子。
从我们住进来第一天起,子女们与老人的对话很少,偶尔听见老人说话,也是精气神很足的样子。老人孙子辈貌似人丁兴旺,每到晚上9点以后呼啦啦一大群人来围坐床前聊天说笑,也只有这时候老人的子女们才见笑容和话多,却不见老人说什么。只有当老人想解手时候,一遍又一遍催促孙子们带着自家娃娃回家睡觉,病房里这才可以恢复属于病房的安静。
白天输液,夜里老人解手特别勤,也特别久,一坐十几分钟的时候很多,一个晚上的动静几乎没停。也许是白天晚上连轴转的照顾太乏人,夜里醒来,看见老人坐在方便的特制椅子上,困得就着自己的胳膊趴在床边休憩,子女两人是一边倒一个,靠着床睡着了,护士进来少了嗦嗦叨叨几句有关老人安全的话。
子女也算尽心,最近2个晚上几乎整夜未消停,基本上都在照顾老人解手,换药,换衣服。入院至今似乎未见老人饮食。
进来的第三天,医生护士已经为老人插上心电监护仪,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明显数字逐渐降低。
第四天,医生护士为老人插上氧气和导尿管。这天是老人古稀的大儿子来照顾,送走亲属,大儿子准备躺在隔壁床上玩会手机休息下,与老人也无话。老人却一边插着氧气,一边插着监护仪,却还嘱咐大儿子赶紧去休息,叮嘱拿出被子盖好躺着不要冻着,叨叨了2遍,大儿子都没有动却不耐烦回复老人照顾好自己就行。
也可能是老人久病,也可能碍于老人耳背,交流不便,子女们先后与老人无多余话语。但是,也能做到时刻守在床前,老人一有动静就即可上前,配合医生为老人做好治疗,卫生,我想作为古稀之年的子女大概也只能做到这里吧……
老人对面床的病人是我8岁调皮捣蛋的儿子,从入院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先后陪同,扎针挨饿肚子疼的时候安慰他鼓励他,充满耐心和爱心。儿子这边总是因孩童天性肚子不痛时候充满乐趣,笑声朗朗。有时候,斜对面床上50多岁的阿姨一个人坐在病床看着儿子调皮的笑跟着笑起来,老人的子女闲来无事呆坐时候,也会看看儿子调皮跟着被逗笑,眼神和整个人情绪立马生动起来,像是一种被生命光环照亮了的神情。
一边是暮年垂死,一边是少年的溢彩流光。
一边代表过去,一边代表充满希望的未来,不过都是生命的轮回。念及此刻,忽然想起白天与同事讨论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怎样?,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抛开本我,为身边的人被动的活着,有时候是委屈自己,有时候是为难自己,这样到底好吗?现在,我想,因为爱所以才愿意为别人被动的活着,当所有人总为别人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幸福空间才会被扩容。
到底怎样才是最好的状态,那就是你牵挂的人他和你一样此刻很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54045/e3ad9f07729b9cab.jpg)
网友评论